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 第二百六十七章 手稿(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百六十七章 手稿(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其中有一次,他去省中医的时候,一个不大严重的小病,那个医生给他开了副药,竟然有二十三种药材。

  因为牢记自家二爷爷小时候给他说的道理,那副药他没敢吃,直接就拒绝了医生开药回家的医嘱。

  现在张安想起这事,也是觉得一阵好笑。

  拿着手里手稿,不由得再次翻看,果然里面很多方子,最多的也不超过十三味药材。

  “干爹,这本手稿上的方子,都是真的?”

  越想到最后,张安越发觉得,原本很轻的手稿,在他手里却是变得沉甸起来。

  “这手稿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上面的方子也是由他记录在里面。”

  看着张安发问,张一行笑着解释手稿的由来。

  “这里面记录的方子,绝大部分方子我跟我师父都亲自用过,也算是论证了多次。”

  “你看里面那些不同的字体,一部分是我师父以前给修改的,后来传到我手里,我也在用药之后,也稍稍改了一些。”

  “不过里面的大方子,我倒是没怎么碰过,因为这些年也没有遇到适合的病症。”

  “里面有些古方,虽然我没有亲自动过手,但以前的时候,我见过师父他老人家给别人用过。”

  张一行说着,便把自己没论证过的地方给张安指出来。

  剩下没有被他论证过的地方,少部分是一些很少用的大方子,大部分是一些流传比较久的古方。

  大方子没法论证,毕竟以前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信息交换比较困难,接触的人群也确实没有多少。

  但手稿中记录的古方,大部分张一行虽然没用过,但他以前见张老道长用过。

  其中就包括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等一系列泛丸类的方子。

  这些方子都是手抄记录在手稿上,按理说应该都是用过的才对。

  但这毕竟是药,配出来是要人吃下去的,所以隔得时间比较久,张安没法确定,肯定不敢直接用。

  “这一本笔记,里面的内容我都已经誊抄了一遍,现在你正好在学习的过程,原稿上有很多修改论证的地方,非常适合学习,所以以后就交给你了。”

  听着张一行这么说,张安倒也没有再说其他言语。

  正如张一行所说的那样,他年至花甲,无儿无女无弟子,只有张安这么一个义子。

  不管是现在,还是等到以后,他留下来的东西,都是要交给张安的。

  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而需要重盖的道观,也终于是翻盖完成。

  在紫竹林后山盖房子,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大家砌墙的速度,而是建材运送的问题。

  但因为是道观,也是因为张一行师徒过往对大家的帮助。

  每当需要运送材料的时候,村里没活没下地的大家都会主动来帮忙。

  虽然很少有用牲口来驮运,都是大家背着背篼过来帮忙。

  但耐不住来的人多,你一趟我一趟,半天时间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都搬运完毕。

  另一方面,张二叔他们工程队的大家伙年尾的时间也没什么事,所以动起手来也非常快。

  所以半月不到的时间,道观的重建工作就已经完成。

  说是道观,其实看起来就像是三间宽大的民房。

  虽然比不上那些有名的大观,但是在这山野之中,也已经够用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便是道观上梁的时间。

  大家很早就知道上梁的时间,一早就从村里扛着张安给准备好的几根大梁柱子过来。

  在周洋点燃炮仗劈里啪啦过后,大家伙齐心协力将几根大梁抬上房顶,挪到预留的地方。

  没花多少时间,便把房顶盖瓦收尾的工作全部完成,最后便是将三清祖师请回殿里。

  村里很少有大事,道观重开便让大家一起热闹了一番。

  这一天也是香火最旺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都去上了香。

  而张一行,也从这一天开始,没有继续住在张安家里,而是搬进道观里面。

  张安一家本想留他继续住下去,但张一行说道观已经盖好,每天都需要敬香和打扫。

  看出来张安的不舍,张一行笑了笑说,以后他不会再出去,都是住在村里,倒也不用这样。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