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拿着张一行递过来的书,一本一本的翻开,大致阅览了一遍。
翻看到最后,有一本册子引起了张安的注意。
柔软的书衣,张安手指头稍稍摩挲就只能感觉出这是由丝绸类物品制作的封面。
并不像其它几本书籍一般,有着木板裱起来的硬壳封面。
翻开书衣,里面泛黄的纸张上,虽然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些历史的气息。
但跟其它几本古籍相比,它的年岁明显还不够古旧。
册子里,一个个方正的楷体小字跃然于纸上,张安能感觉得到,当时书写它的主人一定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
细细地阅览了几页,张安大致能够看出,这本册子并不是记载着什么理论的古籍,而是一本人为记录的手稿。
因为张安翻开里面,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手稿,因为里面记录着一张张药方跟病灶。
多翻几页,可以看出每一页记录的内容都并不是工工整整的排版,而是经过多次添加或者勾除。
修改的最多的地方,能够看出是来回订正过多次。
每一页的方子都是如此,张安猜测,这本手稿被记载之后,又经过了多次论证。
甚至有些方子,还在旁边添加了不同程度的病灶,如何把控用药的剂量。
但即便如此,修改过最多的地方,让人看起来也没有丝毫觉得混乱的地方。
相反,因为一个个工整的字体,排在一起让人觉得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越往后翻,张安越是惊喜。
这手稿里记载的方子,虽然绝大多数没有名字。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张安也算是有些底子。
很多方子,根据用药就能看出是什么方子。
比如张一行从以前到现在最常用的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张安一眼就认了出来。
翻到手稿中间部分的时候,张安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这一页上,记载着两行稍大一号的正楷字体。
这张药方虽然是手抄记录下来的,但不管从药材的剂量,还是炮制方法,到最后泛丸的手法都记录的非常详细。
这是张安日思夜想的,一直求而不得的东西。
即便之前听说中药堂的老头,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方子。
但张安始终没有见过方子的一部分,至于真假也是无从证实。
即便张安多次提出,想要高价购买一份,也被对方笑着拒绝。
而此时此刻,张安一直觉得离他很遥远的东西,竟然就这么出现在他的眼前,一时之间张安感觉有些不太真实。
从头翻到尾,张安在里面发现不少救命用的关键方子。
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样的东西竟然会落到他的手上。
要是手稿中记载的东西都是真的,那这里面会是多大一笔财富。
有着后世经验的张安,自然是知道,多年之后市面上出名的,不出名的大小制药公司,但凡能收购到药剂配方的都不会再流放出来。
所以即便是后世那些中医医院,能够配出治病良方的都很少见。
相反,还是许多乡下上了年纪的土医生,还能凭借着自身的阅历,开出一些可以治病的方子。
上一世即便张安没有遇到张一行回来,但因为有张二爷在,张安对于这方面也是有些耳濡目染。
张二爷常常给村里人抓药的时候,都会跟张安说,一般小病用不到大方子,两到三味药的小方子就够用。
相对再严重一些的症状,小方子就没什么用,可能就需要用的七到九味药的中方。
而张二爷见过最严重的病灶,还是当年跟着他的师傅,见到的肺结核等这些大病。
那时候张二爷见过最大的方子,也不过十一到十三味药材。
中药不同于西药,并不是用药越多,效果越好。
中药讲究药性搭配,所以药材越多就,这里面的道道就越复杂。
而且不管抓再多药材,到最后熬出来也就是一碗药汤。
所以真正的有功夫的老中医,都很忌讳给人开大方子,除非是遇到很大的疾病。
但一般即便是大病,也不会超过十三味药材。
而张安后世在城里的日子,去医院的次数也不算少。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