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宋时从梦华录开始> 第三百零六章 大儒讲课(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零六章 大儒讲课(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奈何世事弄人,四次入汴京,参加科举全都落第,未能任官。

  最后心灰意冷之下方才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而他的学问也在一步步精进,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其他人。

  而他门下的弟子,皆一时精英,大有作为,所以说他的名望也是越来越大。

  如这样的大儒来到太学,即使是杨学的门人也不会做敌视,他们探讨学问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到了他们这个境界所谓的诡辩就上不了台面了,在如今这个时代诡辩读书人对其印象,就像后世对杠精的诠释。

  首先做到一点那就是抛开事实先不论,在从根本上延伸。

  可是在这样的场合之下,你诡辩那可是站不住跟脚的,读书人的口舌有时候却胜过了杀人的刀剑。

  你有那样的胆魄,在这样的盛会之下,抱着诡辩的心思同这样的闻名天下的大儒辩经,需要存着被天下唾弃的风险。

  在如今当下,学问之争尚且停留在辩论的阶段,没有到为了反对而反对。

  就像是各自持有自己的意见,孙复所反对的也只是杨秉的学问主张,而不是他这个人。

  对于他的施政他也曾出言点评过,称杨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过学术不正,可能会误了天下读书人。

  就是说个人方面给予了肯定,但是不承认对方的学问主张。

  他教学收徒这么多年里,安贫乐道,不求权要资助,不以生计为意,聚书满室,可以看得出他这样的人,并不以权势,钱财为主。

  原本的太学位于位于东京开封府内城朱雀门外的御街之东,也就是在国子监之内。

  不过就在四年前就已经换了新址,理由是国家兴学,生员数目增多,国子监内已经“不足以容学者。

  不过这更像是在表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学仿佛也就在那一刻已经同国子学并立,而不是附庸的状态。

  至于如今的太学到底有多大,屋千八百七十二楹,足以可见一般。

  这在大殿的之外,有一个巨大且宽阔的广场,而在大殿的门前,所站立的便是孙复还有身边的两位弟子。

  石介身份特殊,算得上是走出了另一条道路的大儒,两人除去身份上有师徒关系,论影响力那是相当的。

  而除去太学生,如今这广场内所容纳的太学生外,还有在环廊上以及堂外的人众多。

  这讲学问都是跪坐的,这对于读书人而言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在其他人看来,跪坐一两个时辰,恐怕腿都得废了。

  在这里却是实属正常,崔罕听闻了大宋的大儒来此地讲学,早早的就来到了太学之中,抢占到了一个位置。

  看着如此拥簇的人群,虽然那位大儒还未出现,他却是心中一阵恍忽而哑然。

  这样的景况,在高丽何时能够见到这一幕,这种震撼之感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和表明的。

  尽数以百计的士子皆都盘坐于此,而环廊上也都站满了人,全场噤声没有半点的声响。

  使得更加的庄严肃穆,而在此处有一位来客的到来,竟然使得一众学子皆都让道。

  这并不是因为对方的身份权势,而是每个学子对于他都是由心的敬重。

  除去崔罕之外还有农学院的李明俊,此刻的他生的黝黑,这夏日里都要顶着太阳下地,能够被晒黑也并不意外。

  相比起其他的农学院的学子,他们更对于农学更加重视,就像是理科型人才和文科型人才的差别一样。

  他们看重的乃是稻种的分类,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他们也学习过圣人的书籍,可是兴致不同。

  所以如李明俊这样一个农学院的学子,跑到太学听课的却是少有。

  不过这里人数众多,崔罕也不知道对方也会在此处。

  李明俊也是随着众人的目光看去,此人一身青色儒衫,看起来十分的素朴,和这些读书人的衣着并不二致。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