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学府不是后世的清北的差别,两者根本算不上势均力敌,国子学只招收学子二百人,而太学如今却是三千名额。
国子学都是一些京官的子弟,门槛唯一的高度就是他们的家世,而太学则是鱼跃龙门,那道门槛过滤的不知多少人。
官宦子弟想要入太学,也要遵循入门的考核。
无论是在高丽之时,还是在如今大宋都使得他对于杨秉,这位大宋的枢相记忆深刻,因为实在是闻名遐迩。
而这样的人的讲学,还有听说大宋的大儒都会齐聚,这样的盛况,他与其去迎合那些膏粱子弟,还不如想着能够混到一个席位。
可以说即使太学能够容纳万人,也绝对是座无虚席,而且位置根本不够坐。
这样的轰动不同于蹴鞠,相扑这种娱乐性质的活动,可能说在千年后如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根本无人在意。
那是因为后世的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地位都是相差无几,都会涌现出一部分精英人才。
可是在大宋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读书人,而大儒是什么?那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就像是武侠中的天下武道会,再加上信仰之争,氛围加在了一起差不多。
学问这种东西说起来是一种不够具象思维方式,你说对于大宋又有何益处?
这就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如大宋确定了理学地位后,人们在道学的影响下,就只会空谈性理。
还有历朝历代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汉人王朝并不善战,抵不过关外的那些部落和国度。
那是因为国家对外输出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杨秉看来大宋若是不从根本之上解决问题,那么即使得以变法图强后,数代之后也会立刻阶级固化。
除病需得解决病根,所以这就是确定官学的重要性。
……
此刻的杨秉已经在书斋之中整整两日没有出来了,每日只有下人送进吃食。
而无一例外,所谓的菜肴都完完整整的摆在堂前,却是一口也未动快。
佳肴皆是极为美味,丝毫不逊色于樊楼之中的那些佳肴美味。
此刻的赵盼儿同长子守在门外,作为妻子的他满面愁容。
而杨秉却显得从容澹定了许多,小儿子在院子里读书。
“你父亲已经整整两日滴水未进,粒米未沾,我担心他的身体,在这样下去恐怕撑不住!”
“娘,爹爹不会拿自己身体开玩笑的,他还有许多未竞之事,绝对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倒下!”
“他何曾惜身,又何曾替我考虑过!”
赵盼儿说着还擦拭着眼角的泪痕,而此刻在书斋之中的杨秉。
没有奋笔疾书,也没有抓耳挠腮,反而是静静的盘坐在那里,仿佛进入了一种入定的状态。
有些像是道家的物我两忘,也像是佛家的愣严大定。
不过去除这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头,有一个更加适合的名头,那就是儒家的后来者提出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并非是仙侠诠释的那种合乎天道,而是明明德,也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他此刻正在悟道,悟道并非是一个需要去做就能够去做的过程。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想而知得道是一件很难得事情。
他脑海之中思想太多了,也实在是太驳杂了,他要融合各家思想,仿佛同每个人都在论道。
与其说是他在同那些先贤交流,不如说是在同内心的思想所交流。
太学之中,还未到官家所定的杨秉的讲学时候,可是太学之中却来了另一位重要人物。
那就是泰山书院的创始人孙复,前些时日在半遮面酒楼闹出沸沸扬扬动静的石介,也曾经在他门下听过课。
还有如今仕坛新秀文彦博也是他的弟子,可以说培养了许多贤良之士。
他的一生的经历,没有同杨秉一样少年成名,早早的扬名天下,而且出身庶人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乃是母亲一手抚养他长大的。
不过他意志坚定,学习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