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宋时从梦华录开始> 第三百零五章 学术的根本在道统(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零五章 学术的根本在道统(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即使那个家中有一个让他厌恶的叔父,可是那里的感情让他无法作出割舍,他觉得相比起汴京的繁华,家乡之于他更为重要。

  在犹豫和踌躇了许久后,他方才是做出了这么一个艰难的决定。

  “伯伯,感谢您的心意,汴京固然繁华,可是我还是割舍不下乡里的亲人!”

  若是真的留在了汴京读书,那么以后同父母亲人联系,也就只能够通过书信往来了。

  毕竟汴京来回一遭可是很远,如今可没有什么便捷的交通工具。

  这来回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易事,如今若是跟着这个刚刚认下义父后面,将来的生活定然会比回去更好。

  可是他依旧会拒绝,身边的塞赤也不明所以的傻呵呵地笑着,一边吃着桌上的饭菜。

  一顿饭后一家子人又将两人送走离开,而章淳目光中有些不舍,这个汴京对于他而言是孤独的,塞赤和葛仲两人若是能够留下,他也就多了两个朋友。

  等到两人上了马车彻底离开了,一旁的妇人方才舒缓了一口气,因为若是当真二人留了下来,家中的生活也会立刻拮据起来。

  并不是她心思多,刻薄寡恩而是她的出发点也是从这个家而出发。

  章启感叹的说了句:“素闻延州之地乃是教化之地,当地民风淳朴,从塞赤和葛仲两个孩子身上可见一般!”

  若是说延洲有什么值得让人记住的地方,那无疑就是绥德县的绥德学宫,它如今的地方可是比起孔子故乡都不遑多让。

  绥德学宫初始乃是因为杨秉而知名,后来此地的民风吸引了许多的学者大儒,使得此地成了一处文人大儒常常汇集之地。

  所以章启这番感慨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一个地方的文化同样也会影响当地百姓的风气。

  ……

  不仅仅是外来的一些大儒名士对于此番杨秉讲学抵触,在太学之中的一些饱学鸿儒同样也是。

  如国子监直讲胡瑗就对官家的旨意,连续几次上书可无一例外都被驳回。

  国子监直讲有主持太学之责,这个位置不可谓不重要。

  而他同样也是当初杨秉所举荐的人才,二人在政见上颇为一致,对于杨秉实行的一系列新法,利国利民的事情,他都是抱双手双脚赞成的。

  这并不是因为二人之间乃是提拔重用的关系,而是这是他由心的如此觉得。

  固然他钦佩杨秉的文采,敬重他的德行,支持他的改革,但是二人乃是学术之上的分歧。

  这之于那些阴谋家,政治家而言,这不过是点头应答的好事情,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坏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可是学问这个东西乃是他立身之根本,如果在此问题上可以做到屈就,那么他便成了一个无原则的人,没有道德坚守的人。

  他在朝廷之中受重用,本该是富贵荣极的生活,可是他却一身布袍,那一身儒袍却是浆洗的平整无一点褶皱,看起来素朴可那一身清正之气,还有那一身气度却是让人凛然。

  “胡公,您此举却又是何必呢?这官家明显乃是偏向于杨公,您这个时候高举反对,岂不是成了众失之的,杨公到时岂会与你干休?”

  如今的杨秉权势之大,朝中也是少有人能够与之掣肘,依附者自然也是众多。

  而有些想要钻营取巧的官员,都想要攀附上这颗大树,实现官职跃迁。

  毕竟先例不少,杨秉提拔了一大批的变法新人大臣,而有些人德行虽然一般,可是有能力的依旧会被杨秉提拔。

  因为他的原则向来是重才甚至重德,这也是杨秉在外毁誉参半的原因之一。

  说话之人乃是太学官员,胡瑗身边的亲近之人。

  他脸上露出担忧之色,在他的眼中当年的道德君子杨公如今不过是一权臣尔,胡公方才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如今的太学有如今的现状,也乃是胡公的功劳,他实在不忍心胡公陷入其中。

  胡瑗摇了摇头,说着:“我深知杨相公的为人,当年我在他面前历数他的过失,尚且不与我计较反而提拔我,所以他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如今的确有一些小人,被杨相公所提拔重用,不过却不是因为他们的谄媚之言,而是其能力!”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