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道场> 魂院大比·抵死(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魂院大比·抵死(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陈启迈与洪洋的家境是比较好的,两个人花钱的手脚原本就大,临近过班引见的日子,更是今天请礼部堂官,明天请吏部郎中,连宫里的一名在御膳房当差的太监,也懵懵懂懂地得了五十两银子。

  白殿壹和刘向东则稍差一些,但也每人给恩师穆彰阿送了二百两的礼金。

  五个人当中,曾国藩最不行。

  一则源于他出身农家,至今尚未还清进京赶考时借的银子。一则因为他平时木讷不擅交际,百两以上的银子钱庄和会馆都不肯通融。何况庶吉士借钱,原本就是钱庄的大忌。当值

  的京官借贷尚要考察偿还能力,你一个不拿俸禄的人借贷,又没有哪个大臣肯为你担保,钱庄是断断不冒此险的。当然,十两二十两的不在此例,却又办不了事。

  曾国藩只能干耗着。

  陈启迈与洪洋很快便由内阁通知开具履历,明日午时引见,引见大臣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吏部左侍郎敬爱。

  引见的当天就从内廷传出消息,陈启迈分发江西,洪洋分发广西,都是遇缺即补的候补知县。

  两个人引见后都很丧气。银子没少花,结果却不理想,两个地方都是穷省,靠做官发财一途先就打了折扣。

  一个月后,白殿壹与刘向东,也由吏部侍郎敬爱指引,入宫陛见。

  引见后,白殿壹被外放到湖北做候补知县,刘向东被指发湖南,也是候补知县,省份较江西、广西要好些。两个人好一顿欢喜,连请连吃了三天花酒才打点行装离京赴任。

  几天光景,期满该过班引见的庶吉士只剩了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尽管每天照常去翰林院当值,却每天都盼着引见的通知。吏部的知示却影儿都没有。

  曾国藩知道这是不打点出现的结果。吏部不上报,皇上又日理万机,如何能知道还有一名该引见的庶吉士没有引见?吏部耗时日,往后拖引见的日子,说穿了,就是干耗庶吉士的银子。这也是曾国藩不打点的“报应”。

  吏部轻轻一拖,六个月便悠悠地过去,曾国藩存在手里吃饭的银子已告罄。所幸会馆的账房总管没有催逼,否则便有曾国藩的难看。

  曾国藩这时最大的逍遣便是背书、写字,背《大清律例》,练楷书,写诗词。这当中收到刘向东的来信,信中说自己已然见过湖南抚院,近日抽闲便告假去湘乡代他看望家人云云。

  道光十三年,湖南院试,曾国藩被取中,列第十七名,属中上,入县学。当时的湖南学政为岳镇南。曾国藩时名子城,是年二十三岁。

  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曾国藩考中,全省排名第三十六名,属中上。是科钦命主考官徐云瑞,副主考许乃安,曾的房考官为张启庚。

  道光十八年正月,在京参加全国会试,得中,排名第三十八名,仍属中上。是科会试钦派主考官、大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朱士彦、吴文熔、廖鸿荃,曾的房考官是季芝昌。

  道光十八年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此后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

  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见道光帝;因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道光帝赏识,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你给朕说说,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回皇上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是个“廉”字。

  其实,从道光十七年开始,清朝就已经不再太平。

  农历十月初一,正是大清入关建国的纪念日,这一天,原该风和日丽,九州祥和,偏偏奉天府却发生强烈的地动现象,而且是入关以来的首次。地动过后,不仅东陵陵基出现断裂,北陵的两块神道碑也齐腰折断。消息快马报到京师,满朝文武震惊。

  举国皆知,奉天府乃大清的陪都,是大清国的发祥地;东陵是□□□□哈赤的万年吉地,北陵乃太宗皇太极的陵寝。

  是年,大清国又遭遇百年大旱,旱得大部分省份树枯草焦。——庄稼正灌浆的季节,却三十几日不见一滴雨。惟独湖广地面的湖南、湖北雨水勤,勤到十天半月不见一回日头,勤到江满河溢,勤到两湖的百姓苦撑了三十几日的船。

  大灾过后,干旱的省份起蝗虫,蝗虫的密度达到三尺见方上万头。根本看不见地面,一脚下去,便是松软软的一片。——独两湖行痘疫。蝗虫食庄稼,百姓没得东西吃,便吃蝗虫。先是一家吃,然后家家吃,蝗虫还真能让人保命。蝗虫被吃得日夜都怕。痘疫却是要命的瘟疫,又没得东西吃,两湖人口锐减,每天都有死人的数字成百上千地上报给朝廷。

  是年,在举国无措的情况下,大学士穆彰阿上折恳求皇上祈天以缓解灾情。道光皇帝本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收到折子的第二天,即带上文武大臣,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到天坛祈天。祈天的仪式极其隆重,京师百姓无不称道。

  但上苍并不买道光皇帝的账,蝗虫和痘疫继续肆虐;灾情不仅丝毫未得到缓解,反倒日益加重。

  道光二十年。

  经过两年的将养,加之各地丰产丰收,大清国国库稍有积蓄,朝廷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道光皇帝总算能舒一口气。这时,夷人也瞧准了国富民安的大清日子好过,认为发财的机会已经来到,就通过广东省的香港岛,往两广一带大量贩进烟土(鸦片)。

  当是时,朝廷对夷商贩烟并不禁止,均按正常商情对待;因为夷商贩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康熙年间就已有小批量的流入。总因糜银太甚,吞吃量没有铺开,一直是达官贵人的专利。夷人在烟土一项上的赢利并不可观。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