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文氏还感叹不已:“二老太太对我们一家真真是恩深似海,你们兄妹日后也要多多孝敬她老人家才是。”感叹完了,想到谢老太太,又忍不住叹气了。
这两位长辈如何能比呢?为什么谢璞的亲生母亲就不能稍稍学一下自家妯娌?都是官家千金啊,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谢慕林漫不经心地应着母亲的话,一句就岔开了话题:“照嗣祖母的说法,咱们家如果真要建水泥作坊,也只能小规模搞搞,在县城周边卖一卖没问题,但做大就不太合适了。”
文氏还有些没回过神来:“那就照她老人家的话去做吧。其实水泥这种东西,我们也不太熟悉,家里只有一个配方,就没谁是懂行的。烧一些自家用用,或是让族人用用,也就够了,不往外卖也没关系。咱们家还有产业呢,你爹爹手下的掌柜们很能干,光是南北杂货就能赚到不少银子了,没必要冒险去卖什么水泥。至于你谨华族兄那儿,我们可以想别的法子去帮衬。实在不行,借银子给他家买几张织机就是了。族里靠着织机发家的,也有好几户呢,熟门熟路。”
谢慕林看了她一眼,撇了撇嘴,不再争辩了。
其实她也不是非得搞什么水泥作坊不可,只是想着这种材料那么好用,成本又不高,浪费了可惜罢了。但仔细一想,他们家就算跟谢谨华合作,也只有三两个窑口罢了,在太湖周边,又能有多少原材料可供他们烧水泥?更别说在这个时代,还做不到机械化生产,光靠手工作坊的形式,能出产多少水泥粉呢?想想还是算了,只要自家够用就行。她书房空间里还有那么多资料,她就不信找不到新的生财之道。
就比如文氏所说的织机什么的,她也可以找找珍妮纺织机的图纸嘛……
回到家中,谢慕林回了自己的院子,先把与水泥相关的资料笔记翻了出来,找出自己知道的所有土法水泥配方,不管能不能在江南生产的,全都抄写出来。想了想,她又添上了混凝土的配方和相关用法,最后合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去给了文氏。
她对文氏说:“娘收着这个吧。我本不是内行人,都是照着书上的记录试制罢了。如果这东西落到懂行的人手里,兴许还有更多的用处。你可以在家里挑人主持这件事,也可以问问谨华族兄的意思。我就不管了,只要能让我用水泥翻修老宅就行。”又提到老贾头推荐儿子与侄儿的话。
文氏郑重将小册子收了起来:“不管我们家会不会建水泥作坊,这些配方都是极要紧的,不可轻易外泄。这事儿我会安排妥当的,你一个女孩儿家,就不必操心了。”
她提起了女儿明日要回老宅侍疾,行李收拾得如何了?还嘱咐了一大通,就担心女儿年纪小不懂事,会照看不好谢老太太,又怕女儿在老宅住得不舒服,怎么想怎么不放心,最后索性说:“我明儿陪你走一遭吧。老太太那儿,我也该去请安了。”
谢慕林不置可否,只要文氏不留住老宅就行,别的她不理会。谢老太太就指望能摆布愚孝的儿媳了,她怎么可能让文氏上当?
母女俩正说话间,谢显之匆匆来到正院,在门外请见。
文氏疑惑地招他进屋,便听得他面带喜色地说:“方才收到的消息,京里大妹妹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