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
汝南郡
平舆县
“当今之天下,论能,当属樊子昭,论才,当属和阳士,论德,当属王子安。”
雅台之上,知名评论家许劭正在品评天下人才,他的兄长许靖在旁帮衬。
这是一个月一次的月旦评,从两年前,也就是熹平元年,段颎逮捕太学生开始出现。
以前,儒士们都是聚集在太学讨论天下士人和时政。
自从段颎把太学一锅端以后,士人们便常常按照地域聚集在一起继续讨论时政,顺带评论天下其他士人。
人的嘴巴是堵不住的,皇帝刘宏把太学给端了,也仅仅只是让士人们无法在太学嚼舌头,士人们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嚼舌头。
不仅汝南有士人聚集起来议论时政,颍川、南阳等地也有士人聚集起来讨论。
只是汝南郡因为是袁家的老巢,因此受宦官打压的力度比较小,士人们在汝南郡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因此众多议论时政的的小圈子里,汝南就成了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圈子,还在去年衍生出了月旦评这种东西。
许劭此人傲比天高,谁也瞧不上,哪怕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辽东王氏,当世三大士族,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冢中枯骨。
不过他的评价却非常精准,常常一针见血,并且即便是一些寒门子弟,他也愿意去评价一番。
樊子昭,不过是一个商贾之子,每天经营着士人们看不上的生意买卖,却得到他许劭的好评,许劭认为这个商贾之子非常有能力,如果能善加使用,必定能使得一方郡县商业发达、百货畅通。
“樊子昭,虽不懂四书五经,但却是治理地方之能人,可惜因为商贾之子的出身,只能黯淡无光。”
许劭如此评价着一个商贾之子,这让一些士人们不满:“一介商贾,却是治理地方之能人,他懂《春秋》吗?他懂《周易》吗?他懂《礼记》吗?他懂《尚书》吗?这些圣人书籍他都不懂,凭什么被评价为治理地方之能人?许子将,你的评价未免太过荒唐,我看是你跟那姓樊的有私人交情,才如此抬高对方吧,啊~哈哈哈!”
面对这般无端指责,许劭一点不生气,反而淡淡笑道:“我且问你,世间是先有的圣人书籍,还是先有的圣人。”
“当然是先有的圣人,然后圣人的弟子们把圣人一生的事迹写成书籍。”那位士人回答道。
“那就是了,既然是先有圣人,然后才有圣人书籍,那意思就是说,圣人其实也没看过圣人书籍,所以圣人就没资格被称之为圣人了吗?”许劭笑道。
“啊这!”那位士人被反驳得说不出话来。
是啊,如果没看过圣人书籍就没资格被评价为有能力的人,那圣人岂不是也没资格了?毕竟圣人肯定也没看过圣人书籍,那些圣人书籍还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出来的。
“樊子昭,起初只有几百钱的本金,然后在短短七八年时间里,就抓住机遇,用这几百钱本金赚出来几百万钱的利润,把自己的身价翻了几万倍,诸君,你们谁敢说自己有这般本事?”许劭继续补充道。
“额……”
众人对许劭心服口服,大多数人也相信他的评价是公正的了。
论才就更好证明了,只要让当事人上台来写几篇诗赋就知道他有没有才了。
才能德,这三项评价里,虽然【德】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但德也是最难评价的,因为德最容易造假。
毕竟真要论德,王莽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结果嘛。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