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书房墙上贴有自己的座右铭:“再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出头”。经过五年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终于在十五岁那一年(1883年)考上秀才,第二年又考上廪生。每月有了些许薪水,衣食有了着落。但是他依然十分贫困。
一八八七年农历新年,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只有陈宧一个人因为书院有膏火供应,仍然留在书院苦学。
除夕之夜,他与母亲徐太夫人守岁,但是家徒四壁,别无长物。他感叹地对母亲说:“儿自愧无力献大人屠苏酒,只好读几篇古文为大人寿,并以此消磨永夜。”
他的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出生,知书识礼,对他说:“儿可读《五柳先生传》,《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于是,陈宧遵命大声朗读,声音铿锵,顿忘穷愁潦倒、日食维艰的处境。
突然,喜庆的鞭炮四处响了起来,丁亥年佳日悄然来到人间。陈宧当即赋诗一首:“缊袍敝衣已经年,十日无炊一粲然。最是家家除夕夜,晚香亭畔枕书眠。”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穷困潦倒中乐观的心态和勤奋上进的精神。
他为官极其清廉,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一片混乱,京师大学堂师生四散。经其叔祖陈学棻介绍,他到荣禄处谋职,被荣禄任命为稽查长。他短衣匹马,出入于行伍之间,因为他办事勤劳能干,不久,他被荣禄任命为武卫军管带(营长)。
他带了三百多士兵坚守北京朝阳门。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之后,他身负枪伤几十处,士兵散失的很多,留下的士兵不到一百人。他在离京的路途中,拾得银两十三万七千两,这是其它来京勤王的部队遗弃的,无人把守保管。
于是,他“由兵护送至荣禄处交纳。荣禄大惊,以为世上安得有此人,给予奖赏。”
对这件拾饷归公的事情,陈宧老朋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之诚先生在他的《陈二庵将军小传》中也有记载:“庚子事起,为武卫军管带,守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与敌力战,都门不守,銮舆西幸,收集余众,八十五人,冲西直门,浴血而出,途中得遗弃兵饷十三万七千两,亲至保定,以畀荣禄。”在贪污成风,吏治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陈宧能够如此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涓滴归公,当然不能不令荣禄大惊失色,以为世上怎么有这样的奇人。
陈宧的这种品质给他树立了良好的做人品牌,“奇士之称,闻名天下,三公礼敬,督抚交聘。”
后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四川总督锡良争相招聘他为自己幕僚,陈宧选择了锡良。
陈宧对人极为“度量恢宏、心胸宽阔”。
卢静远,湖北人,南洋陆师一期生,留日士官一期炮兵科毕业。他与陈宧是既是老乡又是少年同学。一九一一年担任军咨府第一厅厅长时,租住大长公主(恭亲王的女儿,慈禧太后的干女儿)位于板厂胡同的房子,居住期间不小心房子失火焚毁。大长公主屡次找他索赔房屋,卢静远因为无力赔偿,感到十分窘迫。
这时候,陈宧来北京拜访他,卢静远以为他担任东北二十镇统制之职位,一定比较富裕,于是贸然开口向他“借”银子五千两。但是,陈宧一向清廉自恃,没有余钱,只能拒绝了他的要求。卢静远因为借款不遂,怀恨在心,于是在军咨府负责人载涛(光绪弟弟)跟前给陈宧“上眼药”。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