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梦回大明春> 109【圈圈点点】(为盟主“覆盆子酸奶”加更)(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09【圈圈点点】(为盟主“覆盆子酸奶”加更)(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新笔趣阁雅文小说ddxsku起点文学81中文网南派三叔
  

  按制,吏部尚书只有一人,但眼前有一串吏部尚书。就连李东阳这个大明首辅,同样兼职吏部尚书。

  真正掌管吏部事务的只有杨一清,其他吏部尚书都属于挂名。

  为啥如此?

  因为在正德朝的时候,朝会排列官员班次,六部尚书排在阁臣之前。若阁老们不挂个尚书职,那每次上朝见皇帝,都只能站在六部尚书的屁股后面。

  互相行礼之后,李东阳直接对靳贵说:“些许议论,不必介怀。”

  靳贵苦笑道:“家童贿题,吾之过错,实在汗颜。”

  李东阳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开始阅卷吧,言官那边我来扛住。”

  杨廷和从头到尾都不方便说话,因为他儿子也参加了会试、殿试。他本来请求回避的,但皇帝不允许,只能跑来参加阅卷工作。

  说实话,杨廷和不想参加殿试阅卷,以杨慎的一身才学,再怎么瞎考也能进二榜。即便不进前三,大不了再考庶吉士,同样可选入翰林院,同样可以平步青云,何必惹得一身骚呢?

  杨廷和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自己参加了阅卷工作,若儿子考个状元出来,必定招来朝野上下非议。

  李东阳刚刚坐下,便看到三份卷子单独摆放,只能望之摇头苦笑。

  那三份卷子,自然是邹守益、杨慎和王渊的卷子。按理说,考生信息被密封了,不可能提前被人找出,但事实上年年皆有如此潜规则。

  在嘉靖朝以前,殿试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弥封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经常把会试前三名的卷子,单独列出送去东阁备选,免得殿试阅卷官把会试前三弄成了三榜进士。

  若会试前三名,殿试考出来居然只进三榜,那简直在打会试主考官的脸。因此才有这种偷偷送卷的违规操作,如此一来,会试前三至少也能进殿试二榜。

  还有更骚的操作,就是弥封官把某人试卷,列在某某位置。阅卷官一看便知,于是将此人拔高,说白了就是串通作弊。

  而阅卷官在阅卷之后,晚上还能回家休息,导致皇帝都没看过答卷,结果好文章已在京城传开了。

  鉴于种种弊病,历史上,嘉靖五年就进行改革:第一,弥封官不得参与送卷,避免与阅卷官勾结;第二,阅卷官不得回家,只能住在礼部,防止殿试文章提前泄露。

  李东阳首先阅邹守益的卷子,略微有些失望。虽然文章引经据典,但属于道德文章,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

  这很正常,邹守益又没当过官,也还没深入钻研史书,主要在研究经义学问。这样的十九岁士子,能写出什么真正有用的治国方略?

  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题目出得太难,让六部官员来回答都难。

  接着是杨慎的卷子,看着看着,李东阳就皱起眉头。

  这份答卷写得太全面了,文字写得太精彩了,不像是用一天时间临时所作。更像是提前得到考题内容,在家翻阅史料典籍,认认真真反复修改而成。

  难道杨廷和故意漏题给儿子?

  李东阳已经起了疑心,但不敢轻易下结论,因为杨慎不仅是杨廷和的儿子,也是他李东阳的亲传弟子!他深知弟子博古通今,或许真有如此才学也说不定。

  再看王渊的卷子,李东阳的表情更加古怪。

  杨慎虽然把殿试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而且面面俱到、用典详尽,但其实满篇空话和废话,跟邹守益一样难以谈及实质性问题。

  而王渊呢?

  文章写得干干巴巴,却通篇干货,直指时弊,犹如出自积年干员之手。

  难道王阳明悄悄偷题,让宋灵儿带出去给王渊看过?

  今年的殿试都是什么妖魔鬼怪!

  李东阳都无语了。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