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国潮1980> 第四百四十五章 买什么(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四十五章 买什么(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阁起点文学ddxsku雅文小说81中文网南派三叔
  

  那么他爹打着有利于宣传的旗号,多少可以卖给宁卫民几件儿。

  作为老跟媒体打交道的斋宫负责人,宁卫民要找几个记者朋友来帮忙,那太容易不过了。

  于是很快,他就喜滋滋的去“接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

  不用说,对他而言,文物商店这种“特供”的内柜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惊喜的发现,内柜里的好东西太多了。

  像一个雍正官窑粉彩将军罐不过是三百块钱。

  虽然价格比“鬼市”还要高点,可比友谊商店可便宜多了。

  关键是这里的官窑能保真啊,而且还都是品相比较好的。

  这样的东西,放两千年后,他花个上千万大价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呢。

  至于有崩、有冲、有毛病的,日后能值个几百万的,在店里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瞧瞧,这不是耗子掉在了米缸里,都不愿意爬出来了吗?

  宁卫民确实是看这个,觉着这个好。

  等看那个,他又觉着那个好,哪儿件儿也不愿意撒手。

  于是乎,从此之后,他一有空就请认识的记者吃饭。

  图的就是,想借用人家的记者证登个记,好去文物商店的“内柜”买东西。

  当然,这种登记可不是那种,为了确定所有权的凭证。

  而为了防止文物外流,签署的一份保证书。

  内销文物有特别的规定,要确保从店里买走的东西,绝对不能赠送或转卖给外国人。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便宜好是好啊,可却很像张士慧从莫斯科餐厅搞茅台酒,从“国通社”大院搞万宝路那两件事比较类似。

  说白了,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捣油而已。

  对宁卫民来说,实在有点不解渴。

  这可不是他贪,关键是现在的宁卫民,同时把持着服装和工艺品的生意,手里的闲钱实在“淤”了。

  别忘了,去年整整一年,他是有时间挣,没时间花啊。

  光工艺品这块,每个月都是两万的纯利润在往他兜儿里蹦。

  从5月份开始,服装尾货生意又走上了正规,两项相加,每月光外快就得七八万的利润。

  这还不算下半年他上手的烟酒店生意呢。

  要都算一起,他每月妥妥得赚上十万块了,绝对是这年头京城头一号的财主。

  可就是因为太忙了,他一直只能凭借外企高管的身份,与街道的业务牵扯,把这些钱伪装成公款存进银行去。

  这是唯一的处理方式。

  所以即使刨去开烟酒店的两万五成本,留在缝纫社继续运营的十万资金。

  还有去年把狗票补足了二十万枚,今年开年又买了两千五百张整版的猪票耗费的六万块。

  如今他银行里的户头上也已经积攒了四十七八万了。

  要比财力,别说皮尔卡顿公司的所有高层绑一起也赶不上他。

  就连他自己都感到这些巨量的现金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多得烫手,多得咬手。

  是一定得尽快花出去,是万万不能突破五十万大关的了。

  这么一来,他要想赶紧把这些巨量资金浓缩成便于积存的财富。

  终归还是得从不受任何限制,可大批购买的东西上想办法。

  可到底买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买东西不能瞎买。

  一方面得考虑未来的升值潜力,眼下付出的成本代价,储存是否方便。

  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品种投机时间差,便于在投机市场打接力赛。

  继续收字画吗?

  已经不大合适了。

  因为1980年的5月,京城在港城举办了首次的出口商品展览会后。

  就让港人惊喜地发现京城送去的书画和各类文玩摆件、工艺品是那么的便宜。

  和本地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