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是这样,其他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
明显受益的地方,就只是建康这种大都市,以及各水路要冲,譬如广陵、湓城、夏口、江陵等商贸兴旺的城池。
因为这里有大量富贵人家聚居,有能力吸收工商业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调查结果表明,寒山生产出来的各类制品,除了某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譬如铁针,其实无法让两淮地区农民明显受益。
之所以寒山的工商业兴旺,完全是因为位置好,水运方便。
所以能把大量制品卖到淮、泗沿途城池,让那些地主、商贾、富贵人家“消费”。
“简而言之,就是个字‘穷’,对吧。”李笠做了总结,张铤点点头:“对,负担太重,农民太穷了。”
“因为两淮地区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寒山的工商业规模会慢慢到达一个瓶颈,增...增量锐减,只能靠存量维持。”
消费能力、增量、存量,这是李笠创造出来的名词,张铤觉得很好用,他的结论,就是寒山的畸形发展模式,或许会在数年后,达到瓶颈。
作场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得出去才能获取收入,当“市场饱和”,产品滞销,工商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放慢,规模无法增加。
用工需求自然也升不上去。
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所以两淮地区的“市场”,只能支撑寒山的工商业发展到某个规模,然后就进入瓶颈期。
如此一来,寒山这种以畸形发展方式(相对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城池,就无法通过繁荣的工商业收取更多税,来承担更多的开支。
譬如维持城内公共建筑、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持治安,维持官府的正常运作,以及养更多的兵,等等。
张铤现在已经开始适应李笠解决办法的“思路”,来试着解决眼下的一系列问题。
他喝了杯茶,侃侃而谈:
“有能力掏钱消费的地主,在自家庄园快活得很,自给自足,没有太多消费愿望,最多买一些奢侈品。”
“数量众多的农民,因为家境拮据,沦为庄园的依附民,养家糊口都艰难,更不可能有什么消费能力。”
“这就是庄园经济,地主们依靠一个个庄园,吸农民的血,把农民们吸得面黄肌瘦。”
“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庄园,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吸国家的血,让国家收入微薄,甚至养不起像样的军队。”
“朝廷要和这些庄园主也就是豪强们争夺资源,要付出很大代价,且效果未必好,所以历朝历代想了许多办法,却总是不理想。”
“而西魏/周国,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化解矛盾,那就是府兵制。”
“朝廷给出官位、军功晋升途径,以此收买各地豪强,将其私兵编为府兵,由其率领,平时自给自足,战时自备兵仗随军作战,再以军功晋升。”
“如此一来,朝廷不用额外掏钱粮养兵,却能拥有更多的兵力,豪强们入了‘体制’,有了编制和晋升途径,就成了忠心耿耿的朝廷鹰犬。”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