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贞观俗人> 第1276章 文武圣皇(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276章 文武圣皇(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雅文小说起点文学南派三叔81中文网
  

  承乾一袭麻衣,跪坐在那里,很孝顺的样子。

  “陛下,臣等商议,为大行皇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承乾想了想,“先皇开创盛世,乃前所未有之文治,然先皇亲提宝剑策马统一天下,威服四海,仅一个文字不够体现先皇的文治武功。”

  李渊庙号高祖,谥太武皇帝。

  李世民能文能武,可李渊已经是太武皇帝了。

  “还不够,太师,文皇帝还不够。”

  秦琅也知道承乾虽然在李世民生前,未必有多真正敬重父亲,可现在李世民死了,无限拔高李世民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把李世民越发塑造成神,那么他的政治遗产就越多,承乾继承到的也就越多。

  秦琅心领神会。

  “臣以为可以追谥高祖皇帝。”

  “哦,说说看。”

  “臣请加谥高祖神尧孝皇帝。”

  欲拔高李世民,先拔高李渊。

  “先皇呢?”

  “文武圣皇帝!”

  一般皇帝谥号就一到两个字,比如隋朝的文帝,炀帝。李渊当初本来议定是武皇帝,李世民觉得对不起老爹,所以要求给多点荣耀,最后定为太武皇帝。

  而现在李承乾觉得两个字都不够体现他对父亲的敬仰,秦琅当然也能排忧解难,不就是想要好听点的谥号嘛,加长就是。后人都知道,租婚车都得租个加长林肯啥的,拉长就有排面嘛。

  直接给加到三个字。

  李渊太武改神尧孝,又神又尧又孝,李世民也上三个字,文武圣,不仅文武全上,还要加上个孝字,毕竟李世民在位时也一直喊要以孝治天下的嘛。

  果然,秦琅这个提议一出,承乾非常满意。

  不过他对于给李世民上庙号太宗有些不大满意,他觉得以李世民对大唐的功绩,完全可以称一个祖字。

  因为孔子也说祖有功,宗有德,功是开创之功,德是守成之德。

  而李世民可不仅是个守成之君,他是为大唐打天下的君王,如今大唐的这万里疆域,这盛世太平,那都是李世民开创的啊。

  历史上真正开始用庙号的应当是汉朝,在此之前据说只有八百年前的商朝用过。

  因此刘邦算是第一个为后人所熟知拥有庙号者,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称为太祖高皇帝,不过好多人直接用谥号来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其实高只是谥号,比如隋文帝,文帝是谥号,庙号是隋高祖。

  所谓天子七庙,祭祀七位祖宗,所谓一祖二宗四亲庙。

  大唐立国后,武德元年,李渊立大唐太庙,把父世祖元皇帝李昞、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奉入宗庙,只立了四世亲庙。

  李渊立四庙可不是他家先辈寒微不知名姓,而是沿袭北朝的“一太祖四亲庙”的五庙模式。这个五庙(实有四庙)模式一直到高祖李渊驾崩才打破。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秦琅建议立七庙,理由是堂堂大唐天子,仅仅立四世亲庙,这跟诸侯有什么区别,有失皇家威严,难以体现皇帝至尊无上的尊贵气势。

  岑文本、朱子奢等人也建议参考晋宋旧例,立六亲庙,于是李世民采纳臣子建议,增修太庙,把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也奉进太庙,同时把父亲李渊也奉进太庙。

  如此就变成了唐太庙七庙,实有六庙。

  顺序便是弘农府君李重耳、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渊。

  不过在贞观年间,一直有个问题让李世民很苦恼,就是尊谁为始祖的问题。

  大唐建国后,攀附十六国西凉的建立者李暠,就是为了抬高皇室的门第,免得大家议论他们老李家出身低,没有悠久历史、高贵血统可炫耀。

  因此,太宗就想以李暠为大唐的始祖,这个想法得到了房玄龄等人的支持,但是,于志宁反对。

  于志宁认为西凉从建国到灭亡时间很短,并没有啥值得炫耀的,根本不必要让大唐盛业以弹丸西凉为始祖,再说,从汉代以来大家都是以开国皇帝或者近世祖先(肇基之祖)为始祖,我们大唐为毛要立一个那么远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始祖?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