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唐朝好地主> 第1317章 凡十七战皆捷(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317章 凡十七战皆捷(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张超提出的这些,房玄龄等仔细思考,倒也觉得还算合理。

  一年花几千万养兵,几千万养官养吏,难道就不能抽出几百万来办教育。过去教育主要还是由地方的乡绅们自己筹办,私塾盛行。

  但穷人的孩子,确实也没有机会读书,也读不起书。

  过去的书贵,纸贵,墨也贵,老师也少。

  而现在,新的印刷术造纸术制墨术等产业的扩大,技术的升级,让书本纸张等文具价格大跌。

  朝廷拔出专款在各乡各里建立小学,免学费普及六年小学教育。

  不过要全面普及小学六年教育,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哪里找这么多老师呢。

  如果一里设一个学校,而大唐原来是百户一里,五六百口人一个里。大唐六千万人口,得有近十万个里。

  建十万所小学?就算钱没问题,哪找这么多老师去?

  哪怕在全国建立一万所小学,目前来说,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十万个老师,都由财政负责,这可是相当庞大的负担。一个老师哪怕一年只给二三十贯钱,十万就得二三百万贯了。何况一个禁军士兵都有五十贯一年的兵饷,当兵的还有其它奖赏,作战的缴获赏赐等。

  当老师的一月二三十贯就有些少了,总不能教书的老师比一个普通大兵收入还少啊,这还谈什么推广教育啊。

  一个老师一年起码五十贯,那十万个老师一年光薪水就要支出五百万贯。朝廷解决一半,地方解决一半,朝廷一年也得支出两百五十万贯。

  还有学校的校舍桌椅等的维护,学生午餐,学生课本纸笔的开支呢。

  而且全国一万所小学,只是最少的投入了。

  真正要做到各地都有小学,那得好几万所。

  何况,朝廷还要投钱建师范学校呢,师范学校培养老师,他们也是免学费,朝廷还要给他们补贴呢。

  “任重而道远啊,文远,兴办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还是量力而行,慢慢来吧。我以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在全国兴建起一万所小学,比如拥有十万名小学教员。建百所师范学校,大量培养老师。你以为如何呢?”房玄龄对张超道。

  张超点头,“嗯,一口也确实吃不成胖子。一里一所小学暂时达不到,那就一乡起码一小学。老师少,就让老师辛苦点,每班多收些学生,让孩子们辛苦点,老师也辛苦点。”

  “此外,想办法也让民间承担部份办学的任务。鼓励民间地主、乡绅办学,鼓励那些商人们捐助办学。让地方上的士子生员们,去学校当代课老师,让那些士子们到乡下去支教。”

  让秀才们到乡下支教个一两年,然后科举考试时给他们加个几分什么的。

  长孙无忌惊呆了。

  张超好无耻,居然这种科举加分的方法都用出来,节操呢?

  科举的公平性呢?

  “科举不仅要量才取士,我们也还要考较士子的人品啊。肯下乡支教,那就充分说明他们的人品还不错嘛。”张超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他甚至在考虑,是不是应当在科举考试的制度里加一条,参加举人考试之前,秀才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才有资格?

  现在大唐最大的一批读书人群体,不就是这些读书科举的士人吗。

  “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希望小学基金,向社会各界筹集善款,然后用于在各地困难地区建立希望小学,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