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电影教师> 第199章 吕克贝松(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99章 吕克贝松(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张然道:“电影虽然在制作上有些粗糙,但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别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到一个年轻导演的热情。”

  吕克贝松一怔,随即感慨地道:“那时候很单纯,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拍出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确实充满了热情。在你的电影里。我也能感觉到这种热情,好好保存着这份热情吧!”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问道:“你的电影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记,在美国学习过吧?”

  张然点头道:“是的,在ucla电影学院读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回国了。”

  吕克贝松的电影虽然在法国被认为很好莱坞,实际上他对好莱坞并不感冒:“很多人觉得好莱坞环境好,但好莱坞不需要中国电影,拍中国电影没有人会比中国人拍得更好。中国在很多方面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建筑、服装是,厨艺也是,这些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好。回中国是正确的!”

  张然点了点头道:“我在ucla读书时有个老师叫安特科扎克,波兰人,1975年的时候他拍出了《夜与日》,这部电影1976年在柏林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1978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然后,他带着柏林影后的妻子,带着奥斯卡提名的荣誉来到了美国,想要征服美国,结果整整二十年再没有获得过执导的机会。

  有一次他请我们到家里做客,他喝醉了,抱着一堆沾满灰尘的剧本放声大哭,他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像波兰被侵略?这些故事有人好好拍过吗?没有!这难道不可惜吗?谁最适合拍出波兰的苦难?就是我安特科扎克!可我现在再也拍不出来了!

  那时我才知道他体内仍然燃烧着电影梦想,只是没有机会。我看过《夜与日》,水平很高,开篇一个横摇镜头苍凉悲怆,那种民族的苦难感就出来了,非常厉害。如果他留在波兰,甚至留在欧洲,都可能会拍出《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伟大的作品。可他到了好莱坞,那里不适合他的电影风格,更没有人对波兰的苦难感兴趣,他找不到执导的机会,只能在等待中一天天衰老。我不想跟他一样,所以坚定的回国了!”

  吕克贝松见过这样的导演,满腔热血,以为可以征服好莱坞。最终撞得头破血流,叹了口气道:“好莱坞太商业了,而他们很保守。法国很多人都说我的电影太好莱坞。其实不对,没有一个好莱坞导演敢拍一个木讷的杀手和11岁女孩生活的故事。”

  张然笑了起来。当初《这个杀手不太冷》在美国上映,收到不少恶评,很多影评人认为少小姑娘和杀人谈恋爱不道德。

  对于大胆开放的法国人来说,美国确实比较保守。当初殖民美洲的大部分都是清教徒,清教徒保守的价值观就一直影响美国到上个世纪中期,对性、同性婚姻、堕胎等问题都比欧洲要保守些。

  张然也不再废话,直接道:“其实我这次到东京来,就是冲着你来的!”

  听到张然这番话。吕克贝松心里有点小得意,这个年轻导演真的是自己的粉丝,微笑道:“这是我的荣幸!”

  张然解释道:“我最近在筹备一部电影,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我真诚邀请你来做这部电影的制片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