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战国野心家> 第十九章 仁智礼义论漂杵(中)(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十九章 仁智礼义论漂杵(中)(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所谓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这一点上,公孙泽也做的极好,这是他学了三年才学会的礼仪。

  君子走路的时候,不能走快了,一定要小碎步前行。

  走的时候,左腿在前的时候,身子要前倾;右腿在前的时候,身子要后仰。走路的时候步伐不可太大,以免露出腿毛;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能不佩玉就出门,以免风吹屁屁凉;碎步一定要走的有节奏,这样才能让玉发出悦耳的声响,以有宫商角徵羽之音。

  据公孙泽的先生说,古时真正的君子,走起路来,身上的环佩叮当,是可以把百鸟引来的。

  这一点公孙泽自觉自己很难学会,学了三年这才学会一个士如何走路,顿觉生知也无涯,畅想着古时君子,只有钦佩之情。

  他这一生,从来都践行君子之道。当初行冠礼的时候,君子行冠礼一定要带白鹿皮的帽子,以示可以征战,奈何他在冠礼之前一直没有狩到白鹿皮,由此引为人生第一憾事。

  缓缓走到马车前,看了一眼面色大好的圉奴,心下也是关心圉奴的病情,怎么说也有这么多年的情分。

  但想到还有客人,此时若是和圉奴说话,便是怠慢了客人。况且一边和客人说话,再和圉奴交谈,这是无礼,会让客人觉得自己与圉奴的地位相同,这可大大不妥。

  士家中并不能有御手,虽说驾车是君子六艺之一,但平时君子是不驾车的,便由圉奴代替。

  一路颠簸,公孙泽和友人说了几句,就听到远处的田里有人唱歌。

  曲调很怪,应该都是些乡间俚曲,他本也没有在意。

  可虽不在意,却挡不住那些词曲不断地传到他的耳中。

  他学过《诗》,听出来这俚曲,用的是《七月》的格局,按月来分,诉说各月生活。

  《诗》不是随便一个人能学的,如果没有先生传授,往往会不解其意。

  比如《东门之池》,若是乡间野人,定然以为这是男女之间互相思慕的淫曲,实则不然。

  传诗的先生曾讲过,这看起来是淫曲,但既然是夫子修后的,必然思无邪,这是有寓意的。

  这是陈国之风,是因为国君荒淫无道,所以国人便以此诗,隐喻其中。看上去,是君子思慕淑女,实际上是在劝国君要思慕贤人啊!

  公孙泽深以为然,所以不准他土地之下的农夫男女唱一些俚曲,因为他们不懂其意。

  如今好好的一首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上下其乐融融的《豳风七月》,被改成了这番模样,心头不禁大怒。

  马车颠簸,吱嘎有声,却怎么也挡不住那些传来的、曲调古怪的歌声。

  公孙泽心头火起,伸手摸了一下束玉的牛韦,想着先生让他以牛韦为组绶的寓意,强压下火气。

  忍不住问道:“这俚诗,何人所作?当诛!”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