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文轩年纪不大、有才华、有想法,最难得的是,肖文轩虽然寒窗苦读多年,但并没有受到儒家的种种条框约束,所以赵俊臣对他的寄望也非常高,认为肖文轩若是培养得当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己幕僚团队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独当一面也说不定。(..l)
然而,璞玉需要雕琢,人才也需要历练,赵俊臣这次派肖文轩与苏西卿二人前来扬州办事,也是存着借机磨练肖文轩的想法。
如今看来,肖文轩经历了一些磨练之后,确实成长了不少,但是与苏西卿这位老牌师爷相比,终究还是差了一些。
在两人的回答之中,这种差距体现的非常明显――两人的选择虽然都是赵德顺,但肖文轩只看到了赵德顺的性格能力,而苏西卿的眼光却要长远许多,不仅考虑了扬州赵家的稳定,更还考虑到了赵德顺将来的可控性。
对此,赵俊臣并没有感到失望,因为赵俊臣很清楚,人才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肖文轩如今虽然还不如苏西卿,但他的上限却要比苏西卿高许多,接下来只需要慢慢培养就好。
至少,如今的肖文轩已经从一个稚嫩自我的书生,渐渐转变为一位多谋理智的幕僚了。
不过,赵俊臣也暗暗下定了决心,决定接下来应该派肖文轩单独去办些事情了,老是让肖文轩跟着苏西卿学习,那么只会让肖文轩渐渐养成依赖苏西卿的习惯――今天肖文轩在回答赵俊臣询问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的等待苏西卿先行表态。然后再根据苏西卿的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若是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肖文轩在将来充其量只会是一个强化版的苏西卿罢了?――而赵俊臣需要的,则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肖文轩。
赵俊臣的控制欲很强,但赵俊臣也明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赵俊臣并不希望自己将来的幕僚团队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想法。
*
关于肖文轩的种种想法,在赵俊臣的脑中只是一闪而过。
但赵俊臣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甚至没有继续在赵家家主的人选问题上继续纠缠――赵德顺究竟合不合适,还需要赵俊臣亲亲验证一番,而苏西卿与肖文轩的建议,终究只是建议而已。
“你们的建议很好。我会认真考虑的。”赵俊臣点了点头后,却又话锋一转,问道:“对了,从扬州赵家中挑选子弟进入国子监的事情,你们办的如何了?可有找到一些合适的人选?”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苏西卿与肖文轩皆是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相互对视一眼后,由肖文轩解释道:“赵大人,扬州赵家一向是以田地土产为立族基础,虽然是扬州有数的大地主,财势不错、族人也不少,但毕竟不是书香世家,所以年轻子弟的学识、品相也大都寻常。有资格进入国子监的,更是寥寥无几。这几日我与苏师爷面试了赵家所有子弟,包括所有的赵家非嫡系远亲。但也只找到了八九位勉强有资格进入国子监的赵家子弟。”
这次,德庆皇帝为了笼络赵俊臣,赐予赵家的国子监名额并没有限定数量,理论上赵俊臣完全可以将赵家所有的适龄子弟全部塞入国子监中,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赵家子弟安排进入仕途。
当然,这般做法太过于明目张胆了。也容易引来非议,所以赵俊臣并不会这般过份。按照赵俊臣最初的计划,他只会挑选十几二十位赵家子弟进入国子监之中中。然后再从中挑选几人安排进入仕途、着重培养,
然而,让赵俊臣没想到的是,在赵家之中,甚至包括赵家的外亲远房在内,适合的人选竟然还不足十人,这个数字连赵俊臣的最低期望都远远没有达到。
所以,听到肖文轩的介绍后,赵俊臣神色有些凝滞,虽然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但也没有流露出太多的赞同神色。
见赵俊臣这般模样,肖文轩又连忙解释道:“大人,我也知道这个数字实在太少了,但我在选拔期间,确实已经一而再的放宽标准了,只是赵家子弟之中,性格跋扈、不学无术的人有很多,但善学成器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大人您也知道,我朝能进入国子监的监生,除了一些官员子弟之外,大都是各地学监推荐的年轻才俊,若是您将那些不成器的赵家子弟安排进入国子监中,会惹人笑话与非议不说,那些不成器的赵家子弟若是仗着您的庇护四处与人冲突,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对您实在是有害无益……”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