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北齐怪谈> 第263章 神迹!!祥瑞!!(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63章 神迹!!祥瑞!!(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可当刘桃子来到边塞,开始操持诸事之后,过往那能连着下四个月的大雪,奇迹股的开始减弱。

  乾明元年下了三个月,到河清元年下了一个半月,而到河清二年时下时不下,尽管还是大雪,却从白灾忽变成了庇护耕地牧场的瑞雪.

  干涸又荒凉的边塞,气候明显回暖,原先那稀疏的荒凉土地,竟被抹上了绿色,水流也开始变得充足,变得湿润,

  这种趋势还在不断的加强,

  底层百姓尚且不说,就是崔瞻这样的士大夫,在意识到这个情况的时候,都是哆嗦到说不出话来。

  真有天助邪???

  显安听着对方的解释,浑身倔硬了许久,方才缓缓说道:“北地大多回暖.

  崔瞻摇着头,激动的说道:“事情就出现在这里!

  “公有所不知啊,这白灾几乎是以长城为界,长城之外,竟是白灾长城之内,却是这般模样,您说这是不是天命?!"

  显安瞪圆了双眼,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王晞同样如此。

  做大事者有祥瑞傍身,可这所调的祥瑞,两人其实见识了不少,当初给孝昭皇帝造势的时候,各种祥瑞齐出,可真正是怎么样的,他们心里最清楚。

  可如今这祥瑞,想造都造不出来啊!!

  见了鬼!!

  过去一直都很苦寒,刘桃子一来,这里就开始好转,塞外不属于他的地方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这他妈的算什么??

  两人默默无言,就这么跟着崔瞻走向了武川城。

  武川此刻正在扩建,能看到两侧的城墙都已经被拆卸,此刻正在扩建,密密麻麻的民夫,都在卖力的做事。

  看着这些筑城民夫的数量,当真是越来越像了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城门口的时候,早有一人笑吟吟的等候着他

  们门。

  那人正是祖班。

  几个人走下马车来,祖班并非是个见外的人,热情的与他们相见。

  祖班虽名声不佳,可毕竟是大族出身,资历又老,跟许多老臣都是认识的,王晞跟显安也没有多少轻视。

  崔瞻却忍不住问道:“祖公,今年的祥瑞更明显了??

  崔瞻是在大雪停止之前就离开了武川的,祖班看着他,笑着点点头。

  祖班心里多少也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边塞大寒有数百年,越来越冷,很多都县成镇都成了空地,到如今,也到了该反弹的时候,至于长城内外的区别,此刻的长城是前朝的遗留物,当初就是以地方的气候环境来决定位置进行修建的…不过,这件事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属于天命所在,那祖班也就不卖弄

  更何况,天命本来就在此处。

  “王公,厘狄公,主公此刻并不在城内,否则定然会亲自前来迎接,他对二位很是重视,特令我来迎接二位.…

  祖班带着两人往里头走,

  城内那对称的建筑格外冷峻,道路形成了井字状,沿路上的行人步伐匆匆,脸色坚毅,不苟言笑,

  王晞这下却不奇怪了。

  很合理。

  他们来到了官署内,官署同样也在扩建,祖班让崔瞻去找路去病汇报情况,自己则是带着他们往别院里休息。

  算是摆了个粗浅的妄席来款待他们。

  显安看着面前丰盛的饭菜,笑着说道:“好在卫将军没有禁止官员们设妄

  祖班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认真的说道:“乱世当以重法。

  他坐在上位,神色严肃,那张脸上再也看不到平日里的谄媚之色整个人的气质也没有半点的猥琐和小人模样。

  他像是柄出鞘的利刃。

  他:凝视着面前的两个人,目光炯炯,

  中原各地,治理懒散,令不下乡,使得民不聊生,如今的边塞,无论是律法还是诸多规矩,可能确实要森严许多,跟中原完全不同,百姓驱使频察,多是疲备,可至少,在如此情况下,许多人都能活下来。

  这些时日里,已有许多名士与我谈过这件事,他们都以过去举例,说使天下宽松,让百姓们安心,不频案的动用徭役,使民修养安息,方才是治世之道…说的头头是道.

  若是天下刚刚统一,不必他们开口,我自己就会上卖,而后挂上丞相的名义,待在家里吃酒,不打仗,不修筑,就让百姓们随心所欲的去生活,等着民力恢复。

  祖班说着说着,猛地挥了下衣袖,话锋一转,肃穆的说道:

  可如今的情况,却并非是那股。

  天灾,人祸,周,陈,突厥,庙堂里还有些蠢物.…地方上吏治混乱,豪强横行,勋妻无视律法,士卒毫无军纪,农民没有耕地,商贾不敢过市,匠人拿不到酬劳,母亲不敢生育,父亲不敢先死.

  自古以来,整个天下都不曾祸乱到这种地步,

  我以史为鉴,自以为,若想要国扶社稷与水火,唯有效仿古代的制度

  “耕与战。

  “法与典。

  “二位以为如何?

  ps: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是防唐(公元589-907年)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