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和相互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的问题,在中外学者中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后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各自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和人物有:法国汉学家歧尼、墨西哥前总统埃切韦里亚、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伦比亚教授古斯塔沃·巴尔加斯,中国的章太炎、兴公、陈汉章、陈志良、朱谦之、马南邨(邓拓的笔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西方第一流汉学家克拉卜洛特(德国)、希勒格(荷兰)、李约瑟(英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夏鼐、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蒋祖棣等。
根据中外文献记载,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有一些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约五六千人。这些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产品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也把墨西哥银元“鹰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食品结构多样化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