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第二章 大秦的民生(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章 大秦的民生(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嗯,说白了,就是通过促进就业解决灾民温饱,不要搞出群体性大乱子。而兴建防灾、水利这种公益性工程,一方面促进灾民就业,解决灾民生活,一方面可以兴修公益性工程对以后的农业生产和防灾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大秦户部奏报赈济开销和办赈情形的奏折等资料,秦国平均每年赈济用银约三百万到三百五十万两,这一数额甚至都超过了北明的年度军费支出。从大秦立朔起,截止到现在,秦国救荒用银累计超过1.5亿两。

  这可不是“某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我大秦朝廷在灾荒年间无所作为的模样!

  简直就是爱民如子呀!

  同时,为了应对日渐频繁的灾情,大秦朝廷还大力鼓励民间进行救灾。其主要是以纳捐和罚赎为主。

  纳捐,就是捐粮救灾的人要么给国子监的名额,要么给九品到七品的散官官阶(有名无职),一般人也可以通过捐粮免役。

  而罚赎更简单,就是将各地查抄的赃款和罚款作为救灾专项基金,待大灾之年再向受灾地区拨付。

  还有各地官府出面鼓励大户出量赈济这种法子,再加上在民间设立诸多义仓、济农仓这些备荒仓储,以为灾荒所用。

  那么,自去年开始,山东、河南、河北地大旱,灾民数以百万计,为何又爆发出这般无力赈济的模样?

  盖因,大秦与北明、东丹、渤海三国爆发大战,数万军队分别进抵朝鲜和辽东,使得整个北方地区成为后勤补给地,数十万夫子将北方各省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上述两个战场,再加上支应漠北的驻防秦军,造成地方累年的积存几乎被消耗殆尽。

  当旱灾大规模爆发后,面对北明优势的海上威胁,江南和湖广地区的粮秣根本无法依托海路快速地运送至灾区,只通过陆路和运河,缓缓输往北方。这不仅沿途损耗过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再加上要满足东北战争的需要,更是让大秦的物资转运,不堪重负,承受极大的压力。

  不过,有鉴于此,朝堂诸公突然深刻地体会到铁路的好处和重要性。

  尼玛的,无论怎样,我大秦必须要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齐国驻秦军事参谋团在天津城有一个代表处,原天津左卫指挥所一栋三进的院子被齐国人给买了去,当做人员办公和居住的所在。

  不过,驻守在该处的参谋团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些海军军官,用于联络和协调经停该地的海军物资补给船和信息联络船(考虑到秦国的敏感性,专业战舰一般会停驻于耿罗岛),同时也为移民部在此转运移民提供协助。

  到了傍晚时分,七八名陆军参谋乘坐两辆马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此处,顿时让一帮悠闲的海军官兵感到十分的不适。

  粗蛮的陆军土鳖着实扰了我等的雅兴呀!

  “哪位是陆军二等战术参谋、宣节校尉(少校)李延良?”一名海军宣节校尉(少校)军官一脸嫌弃地看着屋内几名陆军军官毫无形象地躺在床铺上,一边抽着卷烟,一边粗声大气地讨论着什么。

  “我就是。”李延良瞅了一眼门口的那位傲娇的海军校尉,连屁股都没动一下。

  “这里有一份本土发来的调令。”那名海军校尉皱了皱眉,一脸不虞,“这份调令放了好几天了,说是只要你途径天津,便立即交付于伱。”

  “哦?”李延良有些奇怪,从床铺上坐了起来,起身走到门口,从那名海军校尉军官手中接过调令。

  什么情况,居然通过海上快船将调令提前送至天津?

  “兹调陆军二等战术参谋、宣节校尉李延良至琉球总督区横关(今日本下关市)警备处任警备副司令兼第五团第一营主官之职。待交接所据一切手续事务后,限于七月一日前赴任。……”

  “哟,长官,你这是得了一个肥差呀!”甘长胜歪着脑袋快速扫过那份调令,脸上充满了嫉妒的表情。

  这位长官真是好气运!

  年岁只比自己大三岁,衔级却足足高了两阶。如今,不用跟着参谋团到朝鲜钻山沟,更无需与秦明两国军事人员无休止地扯皮,反而直接调至海外领地任职警备副司令,还是日本这种人口丰裕、生活舒适的好地方,那简直不要太幸福!

  他奶奶的,这什么背景呀?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