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79我的文艺时代> 第十二章 审稿(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十二章 审稿(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全篇三个故事,约莫两万多字,作者通过不多的文字,却将李十三清贫,却又悲壮的一生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通读一遍后,朱胜昌又看了下的名字《李十三推磨》。

  这部写得非常好,将历史典故与乡野传说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民族风情和英雄情结巧妙地交织在他简洁明快的叙述里,虽然不符合《当代》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新杂志第一期征稿,却也没有严格要求题材。

  这么好的稿子,不能错过了!

  将手中的稿件放到桌子上后,朱胜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这部里他感受到了那种来自黄土高原的独有气息。

  充满慷慨悲凉,充满家国情怀,充满英雄豪气!

  这让他想到了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作家,那就是陕地的著名当代作家,柳青。

  那位去世的老作家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莫不是,这位作者是柳老的弟子?

  即使不是,大概也是陕地的知名作家吧。

  陕地的作家,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朱胜昌下意识翻到信封,他猜测大概就是哪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的投稿,信封的地址却否定了他的猜测——阳平县高中三年级姜玉楼。

  看到这个名字朱胜昌愣住了,如果是成名作者他还能理解。毕竟手稿文字虽然略显稚嫩,却也不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能驾驭的。

  可是结果这份手稿的作者却是陕地阳平县的一位高三学生?

  它甚至不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写的!

  国内的高三学生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了?

  是他最近太久没有关注国内的教育了,不知道国内的教育水平了,还是阳平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太高了,能教导出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高中生了?

  这意外的发现,让朱胜昌编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会不会是写错了呢?

  比如姜玉楼其实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亦或者是教职员?

  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肠刮肚,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叫做姜玉楼的陕地作者。

  朱胜昌挠挠头,放下手稿,伸长脖子问对面的老编辑,“老孟,你记不记得阳平县有位叫姜玉楼的作者?哦,或者陕地全省叫这个名的也行。”

  说不定是陕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阳平县采风挂职,刚好教的高三,然后写了这篇投稿。

  许多作者外出采风是常有的,有的作者有关系,可以到省里或者县里挂职,方便写作。比如有到政府办公厅挂职的,也有在工厂挂职的,在学校挂职的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者水平高,教个高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问题。

  “姜玉楼?没什么印象?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老编辑孟国伟想了想说道,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孟国伟也是老资历了,在《工人日报》当过编辑,后来在《人民文学》当编辑,认识的作者数不胜数,但是朱胜昌提到的人民,他却完全没有印象。

  连老孟也没有印象吗?

  朱胜昌挠挠头,不过还是将稿子递了过去,“老孟,这是一份给咱们杂志社的投稿,水平相当高。初读之后,我还以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我看着没问题,虽然不太符合咱们《当代》杂志的风格,但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我觉得可以通过审核,你在看看,提提意见。”

  的刊发、出版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最后拍板发表需要经过编辑部开会,由主编最终拍板。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