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靖难攻略> 第440章 环球航行(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440章 环球航行(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看着说道:“在校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只有四届,每年毕业人数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余人。”

  “他们毕业后,会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担任中学教习。”

  “朝廷暂时的规划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学,直隶两所。”

  “根据新政推行情况,中学需求情况设置中学。”

  “上述所说的这几个省,基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大批学子毕业,对于中学都有需求。”

  “以太学之中的这三万六千四百学子毕业九成半成为教习来说,他们对应的就是大约三十余万中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满。”

  中学并非强制性,所以需要没有大局意识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继续选择供养学子,朱高煦更不准备强制十年教育。

  在他看来,小学五年强制教育已经足够,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负担不起那么大教育压力。

  当下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一千二百余万贯,占据大明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有太多平民没有读过书,因此一开始招募学生的压力肯定大。

  朱高煦暂停对江西推行新政,也是准备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辽东和山东、四川这些地方的入学学子就会毕业,后续的生源没有一开始的多,教习就会空闲较多。

  这些空下来的教育资源就可以调往江西,从而减少教育支出。

  当下大明在册的教习数量是四十二万余人,学子数量是六百余万人。

  这还是没有在江西、浙江、湖广、福建、两广和云南推行新政的结果。

  这几个省份人口加在一起,合计三千四百余万,最少有四百万学子,需要二十余万教习。

  大明无法再招募那么多教习,所以只能推迟各省新政速度。

  在当下的教育基本盘中,两京七省今年毕业学子数量是九十万左右,明年则是一百二十余万。

  再往后逐年增高,最高一年是一百三十六万。

  相对应的入学则是比较平稳,每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十万左右,所需的教习维持在两万人就足够。

  随着他们毕业,基本盘多余的教习也从今年的两万余人,到明年的三万余人,一点点的增加。

  等第一批学子毕业,两京七省学子数量基本在三百万,教习维持在二十万就足够。

  那剩下的二十二万教习,会在过后五年时间里,一批批被调到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朱高煦的估计,再熬七年,教育最困难阶段就会过去,届时教育经费就可以下降到千万贯以下,然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而增加支出。

  不过相对应的,人口的逐渐增加,也代表着朝廷的税收不断增长。

  为了把新政搞好,朱高煦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除了会对广西、云南的土司用兵外,便不会再对其它地方用兵。

  老头北上这一战已经击垮瓦剌部,没有个十年他们休养不过来。

  十年后的大明才是一个举世无双,威压四夷的大明。

  畅想未来,朱高煦的心情也从压抑走向轻松,而他们乘坐的大辂也驶向了宫城……

  “咕…咕咕……”

  几乎在同一时间,当朱高煦他们趁着午后返回宫城时,大洋彼岸的郑和却疲惫的走进了石屋之中。

  坐在床上,他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聚会欢呼声,也能依稀看到远处的篝火。

  这里是东国的都城,而郑和白天刚刚结束了对东王阿荼的册封。

  王任说的没错,这片大陆的几个文明国家确实很好说话,在见识了郑和所率的舰队及兵马后,阿荼答应对大明称臣纳贡,同时与朝廷进行朝贡贸易。

  脚步声响起,郑和看去,果然看到了先后走进石屋的杨展与王任。

  他们走进来后坐下,并将门合上,门口则是由没喝酒的明军将士守卫。

  “那个阿荼也只是畏惧朝廷实力,你们留守东洲,不得不防。”

  见他们坐下,郑和也对王任开口交代起来,王任也点了点头:

  “我今天和他们翻译了称臣纳贡的事情时,我看他们表情不对,如果不是您带来的军队,估计他们也不会轻易答应。”

  王任说罢,沉默寡言的杨展这才开口道:“东洲宣慰司驻扎的兵马不能少,等陈瑄他们到来,我与陈瑄他们乘船走东洋返回朝廷,和殿下建议一下。”

  “最少要驻扎两个卫才能维持朝廷在东洲和北洲的威慑力,少一个都不行。”

  杨展的话赢得了郑和、王任的认可,同时郑和也将目光重新投在王任身上。

  “东国已经解决,北国(阿兹特克)按照你说的人口那么少,应该也容易解决,现在不容易解决的是南边的南国(印加)。”

  “你确定南国有黄金?”郑和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询问出来,而王任不假思索的点头:

  “肯定有,他们那里黄金饰品很多,淘金手段粗糙,如果没有大量黄金,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黄金饰品。”

  “另外,我按照殿下给的矿图寻找了白银矿,发现南国境内确实有白银矿,而且很容易开采。”

  “只可惜隔着大明洋,无法带足够多的人前来当地开采,加上不能和南国发生冲突,因此只能依靠南国的力量来开采银矿。”

  由于南国武力孱弱,王任满脑子都是入侵南国的想法,但郑和却知道这很困难。

  “最好不要!”郑和交代道:“当下朝廷的重心在西南和南洋,无法分心东洲。”

  “况且东洲距离朝廷太远,难以控制,即便培养势力也极易割据。”

  “还是按照殿下所说的,利用三国力量,在三国疆域内开采金银铜矿,解决国内钱荒问题。”

  “南国手段粗糙不要紧,他们数百万人,而且对我们的商品都感兴趣,这就足够了。”

  在郑和看来,大明距离东洲和北洲着实太远,而且这些地方不像南洋从两宋开始就有汉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南洋对大明来说近在咫尺,可过去七八年时间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几万汉人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万汉人数量,更别提距离是南洋数倍的东洲和北洲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