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文豪1978> 第467章 也就百八十万美元(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467章 也就百八十万美元(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什么想法?”林朝阳问。

  “你和我姐在香江不是认识好多明星吗?明年服装城周年庆能请几个明星来吗?”

  林朝阳意外的看了杜峰一眼,没想到他会想出这么个主意。

  内地的明星现在满足不了你了是吧,还要请香江的明星。

  “想法不错,不过太不切合实际。”

  “为什么?”杜峰不解。

  八十年代,港台很多明星的名声是传入了国内不假,但他们的作品却并没有怎么流行开,国内的追港台明星的风气也是从八十年代末才开始的。

  要说八十年代前中期,在内地影响最大的港台明星,反而是歌星比影星的影响力大多了,而且作品更为人所耳熟。

  比如邓丽君、比如罗大佑、比如凤飞飞……

  但问题是,很多人可能听过他们的歌,不见得见过他们的人,请这些人很难造成轰动效应。

  而且花钱也不见得能请来,就算是能请来了,花费也远比请刘晓庆他们这些内地的电影明星贵多了,根本不划算。

  杜峰一心想着要整出点大动静来,却忽略了实际的可操作性。

  “港台明星这一两年你就别想了,你盯着春晚就行,谁火就请谁。

  这几年春晚不是总请港台的不知名歌手嘛,你可以联系联系,效果绝对不比请那些真正的港台明星差。”

  林朝阳记得几个月后的春晚费翔就该登场了,请他不比千里迢迢的请那些明星性价比高多了?

  效果绝对轰动,估计现场的大姑娘小媳妇能激动的晕过去。

  经过林朝阳的劝说,杜峰打消了请港台明星的念头,“行,那我就逮着春晚的人请了。”

  中午留饭,林二春难得有一天提早回来的时候,杜峰见他风风火火的,忍不住问道:

  “叔儿,您今儿回来的早啊!”

  “呵呵,今天换房大会。政府弄个了什么计算机换房,比以前快多了。”

  换房前文提过,是燕京居民为了解决上班、上学不方便或改善住房条件而使出的不得已的手段,通常是换房双方自愿协商。

  燕京市为了方便市民,早在五十年代便开始组织居民之间的换房,到1956年还专门在房管局成立了调配科,作为房屋交换工作的专职机构。

  到八十年代,燕京人口持续增长,住房紧张情况进一步加剧,房管局从82年开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换房大会。

  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八区各区居民、企业单位均可以通过换房大会进行房屋互换。

  换房大会的举办受到了燕京市民的热烈欢迎,现如今房价看起来是不贵,但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仍旧是可望不可及的。

  另一方面,商品房供应少的可怜,大家又都只有一套住房,许多房子产权还都是公家的,想换房子都很难有机会。

  1982年换房大会第一届,参加的居民超过了7.5万人次,其中有1368户换成。

  到去年,这个数字飙升至3151户。而这只是燕京每年换房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去年一整年燕京有超过37000户居民换房。

  换房这事本来是跟林二春没什么关系的,是前年换房大会时他去看了个热闹,发现了商机。

  换房嘛,上班、上学、住的宽敞,无非就是为了这三样。

  但每年参加换房大会能换成的居民比例非常低,他们又有真实的改善住房的需求,这些人可都是林二春的潜在租房客户。

  一次换房大会,够林二春和他手底下的人忙活半个月的。

  老林同志现在可不是当初的光杆司令了,手底下正经有几个老头儿、老太太。

  杜峰跟林二春聊了一阵,恭维道:“您老真是生财有道!”

  “诶,什么生不生财的,就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林二春嘴上谦虚,眉眼间的得意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吃完午饭,杜峰正准备告辞,林朝阳突然想起来,说道:“对了,你姐让你多进点黑色风衣。”

  “黑色风衣?进那玩意干啥?”

  “等过两个月你就知道了。”

  内地的盗版录影带跟香江是有时间差的,很多影片快的话三四个月,慢的话半年一年才会传进内地。

  以《英雄本色》的火爆程度,这个速度可能还会提前不少。

  又过了几天,秋风逐渐萧瑟,燕京的冬天也快来了。

  梁佐突然跑到林朝阳家,说要邀请他参加同学聚会,林朝阳欣然前往。

  结婚后梁佐住在东城新鲜胡同的大杂院,进胡同先得经过公共厕所,哪怕是冬天里味道也不太好闻,这也是如今燕京大多数胡同的常态。

  进了屋,李彤也刚到,梁佐跟两人说了会儿话,起身去外面上厕所。

  这功夫王晓平来了,还带来了一个久违的熟悉面孔。

  “小查!”李彤激动的叫了一声。

  大家各自打了个招呼,梁佐回来了,一见查剑英就要握手,王晓平嫌弃的打掉了他的手。

  “你不刚上厕所去了吗?”

  “那咱按美帝的习惯。”

  梁佐笑着跟查剑英拥抱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梁佐家又陆续来了两三个人,人总算齐了。

  林朝阳听大家聊天才知道,原来今天聚会的主要目的是欢迎查剑英回国。

  在燕大时林朝阳跟查剑英并不算太熟,见了面两人只是客气的打了个招呼,倒是查剑英多看了他两眼。

  查剑英81年赴美留学,至今已经五年时间。

  期间她先是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取得了英语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拿到了她的第二个硕士学位。

  她今年毕业后应聘进了《纽约时报》,她这次回来是因为《纽约时报》决定派她回燕京办事处工作。

  聊到工作,免不了谈到工资,当众人听到查剑英说她的薪水是1800美元时,无不瞠目结舌。

  18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6000元人民币啊!

  “小查,你留学这步棋真是走对了,一年工资够我们一辈子赚的。”王晓平的语气中充满了艳羡。

  燕大中文系77级这一波人里,毕业时决定去留学的人并不多,毕竟那个时候自费留学还只是刚刚开始。

  要去到异国他乡留学,很多人心里都没底。

  这两年不管是自费还是公费留学,都变得越来越多,连王晓平她们这些参加了工作几年的人都有些蠢蠢欲动,更何况有查剑英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前。

  身披一层“海龟”的身份,这次聚会上查剑英成了焦点。

  她和大家聊着这几年来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各种见闻,听的众人满心羡慕。

  “你们有机会真应该去美国看看,跟国内真的很不一样。”

  查剑英的言语间流露着几分优越感,但还算克制。

  以八十年代中美两国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发展情况,她有这种优越感也算正常。

  “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啊!当初决心留学的也就你们那几个人,现在大家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更不可能了。”王晓平说。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