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222章 范金有复起(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22章 范金有复起(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范金有笑着谦虚道:“徐经理不要这么说,我的干部身份还没有恢复,您还是叫我名字就是。”

  马连生道:“都到居委会工作了,您干部身份恢复肯定也是早晚得事。”

  话头一开,赵雅丽、孔玉琴等人也笑着对范金有表示祝贺。

  范金有矜持道:“大家同事一场,以前虽然有些这个那个的事,但都过去了,希望大家都好,下班有时间的时候,我也还会过来喝酒。”

  徐慧真道:“那就多谢范金有同志照顾我们生意了。”

  “好说,好说,大家回见啊。”范金有道。

  说完又笑眯眯的对徐得庸道:“得庸再见啊,说实话我是有点羡慕你的。”

  徐得庸嘴角微扬,不置可否道:“您客气。”

  范金有笑了笑,和众人挥挥手大步走出小酒馆。

  没走几步,他脸上的笑容便消失不见。

  他的拳头微微握紧,不知为何,这两口子的那种笑总让他生出一股厌恶,让他有些不爽。

  “哼,别给我抓住机会,不然我一定让你们笑不出来。”

  想罢,他重新昂首挺胸的走在街上。

  他,范金有,又回来了!

  ……

  转眼到了周末,这一天正好也是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之后“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演变,变成了“情人节”。

  “七七”又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八岁一个周期,女子以七岁一个周期。

  所以“七七”又是女儿节。

  傍晚,徐得庸带着娘俩回四合院。

  路过胡同口,有挑着扁担从郊区乡下来卖菱角、鸡头米的,只听他吆喝:“鸡头米来,二苍的好吃来!”

  鸡头米分嫩的、二苍、老的三种(以二苍最好)。

  老的呈黑色,壳硬,谓之头仓。不老不嫩的呈土黄色,壳软,谓之二仓。

  头仓米须把硬壳砸升,因果仁已老,味道嚼口远不及二仓,二仓有一种独特的醇香味筋道爽口。

  鸡头米虽然好吃,采摘和剥取鸡头米可有些危险。因为鸡头米的叶子、茎和外皮上都长着尖尖的刺,不小心就会被刺破手指。

  所以采摘鸡头米和从鸡头中剥取果实,都是很讲技术的苦活。鸡头米的花很好看,有点像令箭荷花,是紫红色的,只是小一些。

  采摘鸡头米,一般都是手持一把镰刀,真像割鸡脖子一样,把鸡头米割下来。

  鸡头米的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绿色的叶子很大,平平的叶面上有不规则的棱状突起,而且还有黑色的尖刺。所以鸡头米的叶子没人摘,不像荷叶,摘下来可以顶在头上当草帽。

  刚摘下来的老鸡头,长着红色的像毛一样的鳞片,还有一个弯弯的黄白色的鸡嘴样的尖头,就像一个大鸡头。剥开外壳,里面是一粒粒像豌豆一样圆圆的果实。

  因其外表像鸡头,所以四九城人管它叫老鸡头,就像老豆腐的叫法,其实是最嫩的鸡头米。

  老京城时期,什刹海,故宫筒子河,东便门外二闸,都能采到鸡头米。

  现在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了。

  以前的孩子在什刹海等地鸡头米采摘时,会拿着捡鸡头米的专用工具,一根小棍儿前面钉一枚钉子,用来啄人们采摘剩下的小鸡头米。

  至于菱角也叫龙角,以前什刹海的菱角是青褐色的,只有瓶盖大小,长着两个尖角。

  采摘菱角时,需用钩子把菱角整棵捞出水面,再把菱角的茎叶翻过来,用手一个一个的把菱角摘下来,不小心还会被菱角的两个尖角扎破手。

  菱角上岸后,一般都是煮熟出售,也有生吃的。

  以前卖菱角的小贩,都有一把铡刀式的专用的剪子,会帮顾客把菱角的两个尖角剪掉,再把菱角顺长着一破两瓣。

  剪开的菱角摆放在翠绿的荷叶上,里面是细白的菱角肉,十分鲜美。

  徐得庸他们买了三毛钱的菱角和鸡头米,提着一个西瓜进了四合院。

  ……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