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清话事人> 097 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干一件实事(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97 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干一件实事(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又是三年之后,才逐渐接触关键技术。

  但是,直到出师,最核心的一成技术也是学不到的。

  因为,猫教老虎尚且留一手。

  何况是师徒呢。

  李郁最后又叮嘱道:

  “张老爹,你年龄大了。不必事事躬亲,我希望你做好师傅的角色,多带合格的徒弟。不管以后有多少匠人,我只信你一个。”

  “是,老汉明白。”

  ……

  一番笼络人心,

  张铁匠父子脚步轻快的离开了李家堡,来时2个人,走时3个人。

  一年后,搞不好就是4个人。

  临行前,张铁匠父子还提了一个意见。

  火枪枪管,到底用钢材还是熟铁的利弊问题。

  钢材,寿命长,不易变形,但是加工费时。

  熟铁,寿命短,但是加工容易,成本低。

  这是个好问题,

  李郁也要仔细权衡一下,好的兵器未必是最先进的,而是最适合军队的。

  如今机床有了鲸油,替代工业润滑油,

  钻枪管的效率更高,但是也要考虑到负荷。

  毕竟,系统是一次性奖励。

  钻头备件数量是有限的。

  或许,钢质枪管可以装备部分精锐。

  熟铁枪管,作为主流装备。

  因为,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一旦和清军正面开战,火枪和士兵都是消耗品。

  李郁的初步策略是海量囤积火枪,火炮。

  建设少数几个忠诚的近卫军团。

  其余的,走快速募兵,快速培训,快速上战场的无甲火器廉价民兵路线。

  一切计划,都要从实际出发。

  大清朝最大的实际,就是人多。

  用粗劣,廉价的火器军团,去消耗清军的精锐。

  关外八旗,加上索伦,撑死也就是十几万的真正精锐。

  只需要消耗掉几万,乾隆就会心疼的不敢南下。

  因为机动兵力有限。

  总不能,京城,关外,北方都不要了吧。

  ……

  如果那样,

  自然有野心家会去趁机搞事。

  白莲教,是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地方实权督抚,也会趁机坐大,和中枢分庭抗礼。

  所以,李郁的战争定位就是一旦爆发。

  依托前线堡垒防御,吸引清军围攻。

  后方出动大批的火器民兵军团,和清军打阵地接触战。

  对上八旗,一比一的战损,就是巨大胜利。

  让江南,成为血肉磨坊。

  直到清军承受不了伤亡,主动放弃进攻固守江北。

  战争的一步,就算达标了。

  而为了这第一步,需要做很多准备。

  比如,不少于5个真正的堡垒坚城。

  内部储存海量的火器,粮食,火药。

  要压制清军,还需要有大量的火炮,在城头防御。

  否则,清军能拉来几百门上千门大炮,让你挨打崩溃。

  还需要一支规模不大,但是走精锐路线的内河海军。

  才能护住后勤路线,还有后方。

  江南水网密布,

  长江,大运河,太湖,还有数不清的河沟,都是内河海军的战场。

  江南提督,苏松镇总兵,麾下都有水师。

  虽然在李郁眼里,那是些垃圾。

  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炮舰。

  这些垃圾水师,一样能横行水道,随时登陆。

  决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

  ……

  李郁在纸上写写画画。

  3个月为一期,定制一次发展计划。

  主打就是赶清超英,多快好省的建设地盘。

  西山岛的大基建,已经进入了尾声。

  下一步,就是疯狂的生产火枪。

  没时间上马燧发枪了,既然火绳枪技术足够成熟,就批量生产。

  还有,尽快搞定火炮的技术难题。

  有枪没炮,

  等于是自己拿着短剑,敌人拿着4米长矛。

  认真论起来,炮比枪的战场作用大。

  材料,工艺要求更高。

  因为膛压更大,一旦炸了周围人都陪葬。

  铜、铁、钢,都可用来造炮。

  铜炮太贵,一门抵5门,首先剔除。

  钢炮不错,但是加工难,成本高。

  生铁太脆没法镗炮膛,只能一体铸造,容易炸膛。

  所以,选择用熟铁作为火炮的材料。

  这里的熟铁,是相对接近低碳钢的存在。

  李家堡的一群匠人,碰头商量了半天,最终拿出了这个方案。

  又结合胡千总的金川前线见闻,绘制了多种常见火炮的草图。

  西山铁厂的陈氏族人很惊讶,

  私人也能造炮?

  这可是杀头的重罪。

  不过,老张铁匠笑着告诉他:

  “咱们老爷手眼通天,这些炮是替兵部造的。”

  “兵部的老爷为啥不自己造?”

  “因为咱们造的枪炮,打的又远,又准。价格还便宜。”

  “啊?”

  “陈厂长,你刚来不了解。咱们老爷,咳咳,上面有人。”

  “明白明白。”

  陈氏族人对李郁的敬仰,又高了一层。

  投靠了一个背景深厚的主子,总是件好事。

  在大清做商人嘛,后面没几个红顶子撑腰,衙役都敢上门搞事。

  ……

  西山岛高处的独立小院,

  一人匆匆叩门进入,禀告杜仁:

  “我在铁厂附近,发现了一个暗桩。”

  杜仁正在翻阅煤矿的日产量报告,停手问道:

  “哪一方的探子?控制起来了吗?”

  【网站经常吞章评,不是作者无聊删除。即使是作者发的正文,偶尔也会少些字,国服特色,各位习惯就好。】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