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宋神探志>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头名解元,非这位学子莫属!(第三更)(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头名解元,非这位学子莫属!(第三更)(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公孙策的书童和仆婢也侯在外面,连文茂堂的掌柜都来了,听了却无动于衷。

  他们显然深知自家公子的个性,自信心从来都是充足的,至于结果,一切还是等放榜后再看吧……

  狄进微笑抚掌:“无论怎样,这一场都考完了,我们走吧!”

  对于绝大部分学子来说,考完并不是结束,至少等到国子监外正式放榜,公布成绩之前,都是一段煎熬。

  天圣年间,发解试的考核和放榜还不固定,等到仁宗朝中期,解试定在八月十五日考,发榜则是九月一日,阅卷时间正好半个月,给的相对宽松。

  如今由于考官众多,肯定会提前不少,有时候十天不到就出来了,这也是一种温柔,与其慢慢悠悠,倒不如快刀落下,榜上无名者,三年后再来。

  此时国子监门口的学子还未全部离开,有的还扑在家人的怀里哭泣,一封封考卷已经被送到收卷所,开始检查规制。

  所谓规制,就是是否有污秽卷面的情况,答题的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是否有额外的可疑的记号。

  但凡有上述的错误,试卷会被挑出,连誊抄都不用誊抄,直接黜落。

  过了这一关,才是糊名。

  将考生的個人信息封存,再转交誊录之处,上百名文书准备多时,开始誊录考卷,将每份原原本本地抄下来,错字都抄,确保分毫不差。

  很多人以为,糊名和誊抄是宋朝发明的,实际上并不是,在唐朝时期这些措施就已经短暂地实施过,但后来又被放弃。

  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用,舞弊行为太严重了,考前直接泄题,考后进士名额基本就是由世家权贵指派和划分,从上到下,排座座分果果,大伙儿都心知肚明。

  既然是这样的局面,与其多此一举,掩耳盗铃,还不如就让考生的笔迹出现在考官面前,也别弯弯绕绕,白费人力物力了。

  而到了宋朝,科举可以做到公平化,糊名和誊抄才是保证公平的具体措施,这个因果顺序不能颠倒。

  考卷完成了防作弊的处理后,才送到真正的考官手中,开始阅卷。

  如果是历史上的二三十年后,考官阅卷的顺序,无疑是先看贴经墨义,这些较为基础的题目,错误的地方不能多,一旦超过两处,那就可以放到一旁,直接黜落了。

  但现在不行,得先看诗赋,诗赋写得好,只要贴经墨义不是错漏百出,太过夸张,都可以录取。

  “调绘满眼,典实富艳,这篇写得极佳!”

  “这篇也不错,典雅藻丽……”

  “再看这篇,清丽雅致之间,又有几分雄健气骨,难得!太难得了!”

  批阅低水平的枯燥作品,自是一件极为无聊的事情,悲剧的是,科举应试的作品大多都在此列,偏偏不能全部黜落,只能在其中矮个子里面拔尖。

  而当好的作品出现时,考官只觉得久旱逢甘霖,那个激动就完全可以想象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