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中,郑玄正于中间,下首有几人正侍坐左右,看样郑玄在教授弟子。
郑玄面含微笑,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着刘备和田丰走进来。其余几个弟子也都放下手中的事看着两人进来。
刘备走到郑玄身前,执弟子礼,田丰在刘备右侧执晚辈礼。
“卢公弟子刘备刘玄德,拜见郑公。”
“巨鹿田丰田元皓,拜见郑公。”
郑玄起身笑着走向刘备:“子干于我书信一封,告诉我你来北海任太守,让我照抚一二。我观你到任以来,政令频出,不仅大得民心,还整顿了郡内风气,真不愧是子干的弟子。”
“都是家师的教诲。”刘备谦虚的回道
说罢又向田丰说道:“你便是田元皓,在冀州有些名气,如今也跟着玄德?”
田丰听到郑玄也知道自己,十分高兴的说着:“丰现随玄德公为郡丞。”
“甚善。来,快坐吧。”郑玄笑呵呵的向两人说。
“谢郑公。”两人走到位前,跪于垫上。
“郑公,弟子初到北海时便想来造访,因公务繁多难以抽身,还望郑公恕罪。”
“不必如此多礼,我与子干同窗多年,你是他的得意弟子,便算是我的弟子。”
刘备听后作揖长拜。
郑玄将其扶起:“你在郡中的事情我都有耳闻,想必子干也对你非常满意,子干年少时便心怀社稷,常想救济世人,如今你的行为,正与子干相投啊,子干教了一个好弟子。”
“备从师怠学,不学无术,于经学一途所学疏浅。”
“我志在学问,子干志在天下。我余生只愿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郑玄看着案上书籍说着。
刘备对郑玄十分佩服,一辈子都钻研经学典籍,对儒学影响极深,这样的大师自己虽然不理解,但是很佩服。
让他自己去研究经学,别说一辈子,一年就难受的不行,根本研究不下去。
“我的这些弟子,在黄巾之乱后都遣散了,如今还有几个本郡人士,我倒想向你引荐几人。”郑玄竟主动提起了这事,估计也是猜到刘备初至,缺少人手相助。
“这是我弟子,国渊字子尼,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郑玄指向下首坐着的一位青年。
国渊起身行礼。
“这是崔琰崔季珪,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崔琰体态雄伟,眉目疏朗,很有威重的仪态。
崔琰,刘备当然听说过,三国演义戏份不少,刚正不阿,跟着曹操做到了尚书,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后被曹操杖杀,这崔琰可是个名士,出身于清河崔氏,跟着曹操多年,性格朴实,正直的反对曹操称王,是个不可多得人才。没想到竟然跟着郑玄求学。
“还有一人,虽非我弟子,但曾来听我授课,颇有才智,此人姓孙名乾字公祐,我已许久未见他前来,待他前来,我可让他前去找你。”
孙乾?可了不得啊,孙乾可是老部下啊,久随先主左右,和简雍糜竺一样是先主的老朋友和蜀汉的功臣。
“多谢郑公。”刘备激动的叩谢郑玄。自己正为手下少人而发愁,没想到郑公竟然给自己介绍了这么出名的人才,郑公不愧是郑公,一推荐就是名扬三国的人物,刘备简直是开心死了,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一再感谢郑玄。
崔琰和国渊也早就听说了刘备上任后的事迹,对于老师的举荐也没有拒绝,他们也愿为政一方,以利黎民。
“郑公,我想于郡县内兴办学校,使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县内百姓都可识文断字,人人皆可读书,皆可受教化。”刘备说出了自己想办学校的想法。
郑玄听到后十分惊喜:“以学为本,化民成俗?大善!玄德竟有如此想法。好啊,老夫支持你。”
“谢郑公。”有郑玄这一句话就够了。
刘备田丰叩谢郑玄,国渊和崔琰长拜。
四人一起离开了郑玄的住所。
刘备又成功招来了两个名士,虽不是谋臣武将,却能在内政上大有作为,也是十分重要,毕竟不能只靠打打杀杀。带着两人一路畅聊回到郡治所。
刘备却不知,在郡治所里,有一个人在等着自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