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要做一个政治家,自己不是打仗机器,对于内政的治理是极其重要的,忽视内政势必导致祸起萧墙。战争从来不是军队之间的较量,《孙子兵法》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诸葛亮治理蜀中,年年用兵而百姓不知兵。
打仗首先是钱粮这些经济实力上的较量,其次是人口的较量,加之天时地利人和各因素,缺一不可。
首先便要制定发展策略,几人商量了数日,田丰作为顶级谋士,谋划大业的能力彰显出来了,在提出几条意见后后几人便做出了前期决策:
第一,安置随而来的百姓,让这几百户百姓在据县开辟田地生活,采取民屯的方式,让民众种地生活,只对其收取粮食税,取消其他一切赋税,能够吸引民众前来投奔,增加人口。
第二,发展产业,安置匠人,作坊生意必须做,这是经济支柱,北海靠海,更是炼制盐的绝佳场所,盐业在当地有一些豪强大家在做,刘备也要去分一杯羹。恢复造铁,酿酒产业,张世平苏双继续开展马厩业务。张家,赵家,包括自己的刘家,都要参与在产业中,牢牢把握住生产供应,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工坊。
第三,军屯田,军屯田必须要实行,仅靠民众的粮税和民屯是不行的,大军作战,粮草必须供应及时,于几处重要的县内置粮囤存粮,军屯提高粮食生产,各县都要令驻军屯田。
这是自己的规划,而对于治理郡县,几人也进行了同步的商议。
田丰提出对于现实行的政策,需要调整,刘备新官上任,怎么获得百姓的拥戴?那就是整顿和恢复,整顿原有的制度,恢复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提议刘备上书呈请暂缓征收北海郡田税基础税之外的杂税,恢复民众生产生活。
这便是计划的第一步安抚百姓。
众人一致同意,大战之后恢复百姓生产生活极其重要,繁重的赋税必须要停一停,否则百姓还要反。
不仅如此,田丰提出下一步还要修城邑,加固城防以御敌,防止有余寇作乱。
刘备提出建立学校,教化百姓使识字读书懂教化,刘备已经想好了,让乐隐组织学校建设。这一项几人都没有想到,都表示赞成,汉朝时百姓没有读书认字的权力,这一政策的推行,能够极大提高百姓的素质修养。
在此基础上,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对于贤能之人一定不能被埋没,定期组织测试,大胆任用优秀人才参与吏治,为百姓打通为吏的通道,这项政策确实是颠覆性的,毕竟汉朝有察举征辟制度,官吏都是世家大族垄断的,这还只是刘备的初步计划,以后自己还要开科举,彻底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减缓社会门第阶级矛盾。
发展上劝课农商,经济必须要发展壮大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儒家思想重农抑商,刘备当然不会这样,什么士农工商封建糟粕,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凡县中吏民,都可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凭本事发家致富,使民安其居,乐其业。
兴建水利,农业发展的好不好,水源灌溉很重要,决定凿河开运,稳定农业发展所需的灌溉水源。
田丰提出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欺弱,风华肃然。听到田丰这话,刘备不禁十分钦佩,田丰大才。法度严明方能上下相安。
打击分化豪强,但不可操之过急,对于豪强采取拉拢分化,对于违法的严厉处罚甚至铲除,对于好的就拉拢分化。
就这样,凭借着田丰的谋划大业的才能和刘备那提现千年的先进思路,几人商量出来一整套涵盖政治,经济,农业的策略,也是十分先进的治理理念,在东汉治理上绝对是独一档的,简直是改革变法,后续再进行修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