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前身最后选择了自动化系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就不用学了啊。
而偏偏这么重要且范围广泛的技能,居然只有白色。而那些什么歌唱技巧啊,音乐精通啊之类的和文娱相关的,全是蓝色以上直至金色,你说找谁说理去。
现在前身的系统已经残了,文娱技能被自己的系统以技能方式存在,直接灌输,省去学习的过程。而现在能兑换的其他技术,则只是技术,你得自己学,自己试。
不过这种麻烦对一个穿了无数世界的工科生来说,真就不是个事。
其中数字化录制设备完全可以继续使用,音乐类的各种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并不快,现在很多顶级录音棚用的还是70年代的设备呢。
甚至很多模拟时代的设备现在都还有发烧友在使用,模拟设备自带的交流声有时候也会成为非常美妙的背景音。
这就是玩音乐的人的创意,声音就是声音,只分好听不好听,所谓的纯净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
仔细分析音频后,你会发现纯净的音可能蕴含着更多细小的杂波,只不过这些杂波很协调罢了。
这个年代的磁带录音机其实是模拟音乐,而CD则是数字音乐。因此这个年代是一个模数混搭的时代。
拾音器获取的是模拟信号,然后转换成数字信号,编辑之后形成数字混音带,这个时候用的还是磁带,但是却是数字磁带,录制的信号也是数字式的。
所谓模拟就是直接音乐的原始形态,声波的各种波形被按照连续的方式录制在媒介上。
而数字模式则是把波形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方波,通过细小的采样形成数字音乐。显然,这样的采样就会有两个关键参数,一个是横轴的采样率,一个是纵轴的比特率。
只要采样足够细,那么人的耳朵就分不出来了。所谓采样率就是按照时间分得多细的数据,现在的录音棚一般用到48khz,也就是每秒采样48000次。
事实上从二十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采用这种采样率了,当前的主流也是这种。
这样的采样已经足够了,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让人听出不同,即便40年后依旧是主流。
因此原则上40年前录制的数字磁带,二十一世纪用来转高清,采样率都没啥问题。
而比特率这个时代多为16位,而后世则普遍使用24位甚至32位,这就使得一些老唱片在转高清时,存在了差距。
不过负责任的说,一般人根本听不出来,即便专业人士,也只有很少的人能听出不同。现在你感受到的老唱片的粗糙,其实是当时的拾音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数字采样和存储的问题。
这种高精度采样录制的结果就是特别费磁带,一个乐器一个音轨,一个音轨差不多就要一盘磁带,而一盘磁带价格就几百,好的甚至上千。
而当前这个年代电脑的存储量还在论兆,一块普通硬盘100兆,最大的也不过400兆,而一道无压缩音轨是多少数据呢?
如果是16位数字音频,那么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一段4分钟音频就需要4(分钟)*60(秒)*16(位)*48000(采样率)=184,320,000也就是180兆。通俗点说就是:一道音轨,一块硬盘。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