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人,还要其他的吗?只要合理,我一定答应您!”
“其他的嘛……”
赵文举装作思考的样子,然后说道:
“其他的,我还没想好,以后再谈吧!”
“行,以后再谈,以后再谈!”
张正初赶紧接话,以防赵文举再改变主意,他算是领教到了这个姓赵的到底有多难搞,先把当下这个场面过去就很让他满意了。
至于之后赵文举是否会要什么过分的东西,以后再说吧。
敬叶青倒是很以为,没行到赵文举这么简单就放过了张正初。
赵文举实际上并不想太难为张正初,之所以刚才把潜规则挑明,让张正初难办,是他想坐实口里的人情债。
之前进庭院前,他说张正初欠他的人情,不过是嘴上说说,只有一句话而已。
张正初想认,是他品行高洁。他不想认,赵文举也没招。
赵文举说欠人情,张正初要说不欠,听谁的?谁说的靠谱?
谁知道听谁的?谁知道谁靠谱?
口说无凭这个成语,可是流传已久了。
所以赵文举要趁此机会,在张正初还么有想好怎么毁约,不认账之前,把事情坐实了。
如何坐实?
就是让更多人知道。
为什么结婚要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做个宴会,邀请四邻八舍,亲朋好友都过来。
要不然俩人悄咪咪地结婚了,到时候有人反悔了,回父母家住去,说俩人没结婚。
找谁说理去,谁知道这是一夜情还是怎么回事。
只有大家都知道了,才有悠悠众口为你作凭,才有世事公道为你作依。
赵文举刚才,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他和张正初有约,张正初欠他人情。
到时候张正初要是反悔,要做什么对赵文举不利的事情,才有人为赵文举说话:
“当初赵大人帮你那么大忙,现在你这么对赵大人,你还是个人吗?”
这就会影响到张正初的名声、名望,当他想要做对赵文举不利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受到掣肘。
名声是大事,是中华文明道德的基石。
赵文举需要利用这一点,把张正初限制住,起码以后遇到事情,不会太明显,太激烈的反对他。
压制和他立场不一样的人,甚至把敌人转化为盟友,为他以后,在大卫朝廷的发展铺路。
至于敬叶青,他没有正职长官的名头,作用不太大,赵文举也就不用花什么手段对付此人。
而且,敬叶青和他的理念有相合的地方,是天生的同盟者。
今天已经把一些以前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的事情摆在明面上,强调一遍,让除了敬叶青之外的几个武者知道,那不是随口说说,是实打实的人情,不能不认,不能反悔。
这个目标达成了,赵文举也就不再紧逼,事过则反的道理,他是懂的。
此处关节越过,石桌边上的几人又相继聊了聊其他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