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这个明星疑是精神病> 第一百七十七章 《狸猫换太子》超级盈利!(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七十七章 《狸猫换太子》超级盈利!(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包拯平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查出真相,让真相大白!

  大殿之上,包拯先说八贤王不是凶手,又说八贤王是凶手。

  让皇帝一脸懵逼。

  然后包拯又说,庞太师也是凶手。

  皇太后是凶手。

  陛下你也是凶手。

  包拯一字一句讲述当年的事情。

  原来,六子正是那个真太子。

  当年,狸猫换太子,六子被交给崇庆殿七个守卫,让他们去杀了太子,然后回去复命。

  崇庆七鹰不是傻子,知道杀了太子后会去复命,自己一定会被杀掉。

  于是,他们放走了真太子,自己逃之夭夭,到了隐逸村隐居。

  而七个人中,唐二担惊受怕,想要放弃隐居,回去认错。

  其他六人当即杀了他。

  这一切,也迎来了后来的卓云的复仇,引来了包拯查案,最后带走了唯一的证据,黄布。

  而庞飞燕在隐逸村出来后,行踪被查的一清二楚,庞太师直接灭掉了隐逸村。

  可惜,晚了一步。

  真相已经提前被带了出来。

  六子,就是太子。

  在这个事情中,皇后逼死了很多人,而当今皇帝就是受益者。

  八贤王为了稳定朝局,不惜让利小刀赴死,也准备好了自己顶锅,准备好了去死。

  庞太师在这个事情中,更是杀人无数。

  一切现在真相大白。

  观众们哪想到最后剧情这么刺激。

  这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案件案情结束后,还有后续的篇章。

  各方离开后,都有动作。

  包拯要最快时间带着所有人还有六子,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庞太师举兵前来,要抓到六子。

  八贤王也带兵前来,同样要六子。

  包拯此时,谁都不信。

  因为包拯已经明白了。

  这个世界,能够无论一切只追寻真相的,只有自己这群人而已。

  而这时候,皇帝亲自到场。

  他要和六子单聊。

  谁都没想到,六子根本不看重什么皇位。

  六子很清楚,自己大字不识一个,让自己去当皇帝?那这个国度将会民不聊生。

  皇帝也很纠结。

  按道理,他应该直接杀了六子,才能稳定朝局,但是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哥哥,皇家血脉,本来应该是太子,应该是皇帝,结果却是个连面都不会煮的面馆老板。

  皇帝派人去查了六子。

  知道六子甚至煮面都没有章法,更别说什么治理国家了。

  他绝不会把皇位拱手相让。

  而六子也压根没想要皇位,六子从小没有父母,只有后来偶然间遇到了宫女寇珠,对自己很好。

  然后就是遇到了包拯,愿意和自己做朋友。

  六子,只想和自己的亲生母亲李妃一起离开这里。

  皇帝当即说要给六子大富大贵。

  六子根本没兴趣。

  就连煮面都不在意生意的六子,要大富大贵吗?

  最终,六子见到冷宫中已经疯了的李妃,远远就跪在了地上,然后用膝盖一步一步前去。

  母子都没有话说,只有泪水。

  事情到了这一步,包拯似乎也没法再在这个朝堂待下去了,策马扬鞭,与公孙策,展昭,远去。

  【大结局】

  这三个字亮起来的时候。

  当《只要有你》响起的时候。

  观众怅然若失。

  一段旅程,就此结束了!

  最后一个案情,将《少包》拔高到了一个高度。

  皇帝的思虑让他无愧是一个仁君,他居然真的考虑过让位给六子,虽然知道六子的荒唐事儿后,果断的坚决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是,本质上,皇帝本人,就是这个事件中最大的凶手,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伱而死。

  刘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集成皇位,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耸人听闻的事情,可以说是坏事做绝。

  但是她又很奇怪的把一切如此种种都屏蔽在了太子能接触的环境之外,把太子培养成了一个好皇帝。

  八贤王,以贤明著称,最后却也是为了朝局稳定,做了一次杀人凶手,吩咐捕头利小刀去死。

  庞太师,坏事做尽,机关算尽,但就是因为掌控欲太强,最后失去了能够掌控一切的局面,因为心急,痛失好局。

  而这些人,包拯没法拿他们怎么办。

  而真相甚至根本不能公布,因为一旦公布,国将不国。

  六子,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对皇位没兴趣,对大富大贵都没兴趣,只想找回自己失去的亲情。

  李妃,当年因为看到一个宫女可怜,赏了一碗饭,小小善举,最后的到了沉冤昭雪的机会。

  寇珠,就因为一碗饭,铭记一生,最后以自己的性命,回报了这碗饭。

  这些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

  最后的剧情走向,每一步几乎都在观众的意料之外,完全想不到。

  而每一步都又合情合理。

  而最后一案,也揭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权力高于真相。

  同样是宋代的侦探,《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最后遭遇了和少年包拯几乎一摸一样的局面。

  最后宋慈查出惊天大案,当朝文武,大量涉及其中。

  最终,皇帝什么都不能干,一把火烧了证据。

  宋慈心灰意冷,远离朝堂。

  《少包》从意气风发天下扬名,到最终,查到了皇帝的头上。

  一切不可能有结果。

  包拯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一切不会有结果,最后还是说出了真相。

  他愿意用命,来讲出真相。

  皇帝没有杀他,却也没法重用他,仿佛一切打上了死结。

  当初第一案,这个国度内忧外患,需要良才出世,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包拯就是那个良才。

  最后一案,这个良才,用不得。

  这个开局,这个结尾,简直是把宋这个国度讲的清清楚楚。

  虽然压根没有提宋朝那些事儿,但就是这个设计,让人感觉,这个事儿他如果发生过,他就该发生在宋朝。

  太符合这个时代的特性了。

  如果是秦隋,压根不会有包拯来管这个闲事,查这个案子。

  如果是在汉唐,皇帝会毫不犹豫杀了包拯,因为汉唐多的是人才,不缺这一个,而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人才,为这个国度负责,一切有损这个国度的东西,哪怕出于好心,也必须掐死。

  唯独在宋,一切才那么特殊。

  朝堂混乱,斗争不断。

  却又善待文人,很少对文人下死手黑手,以至于皇帝都没有拿包拯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人怎么样。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