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嫡长子> 第561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561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朱厚照将目光转向李梦阳和他的文坛地位,自然是因为宁夏之事已经初见成效。

  仇钺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这几日间的事情。

  在这之前,朱厚照已经知道王廷相和张璁如何处理这宁夏四卫。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气,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后,他将内阁和六部九卿皆留宫中。

  大明朝的卫所,一为边塞卫所,一为内地卫所,两者有所区别,比如说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当然,这是大的原则,实际上这个比例还和一个地方的地形是否适于运粮有关,具体划分起来非常复杂。

  但总的来说,时人对此是依边地、内地来划分的。

  “宁夏清理军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脑袋。此一事,应也在各位爱卿预料之中。不过清理屯田的效用显而易见,陕西巡抚王廷相和特使张璁都已上奏,宁夏屯田以后,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缴20万石籽粒。况且,宁夏镇四卫兵马军粮亦可自给,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数朝廷也不会太过为难。

  如此说来,此番清理宁夏军屯之利又岂止这20万石籽粒?从此以后,朝廷省了调粮入宁夏之事,这个账也要算的。因此,朕以为,清理屯田一可解边镇缺粮之苦,二可减朝廷太仓之负,如若甘肃、榆林、大同、宣府、蓟州都能如宁夏一般,则朕可无忧,列位爱卿亦可无忧。”

  朝中诸位大臣以杨一清为首,听闻能有这样的成效,纷纷欣喜而皇帝进贺。

  不过宁夏毕竟只是大明广大疆域之中一块小小的地方。

  王鏊领头说道:“陛下御极以来,治军颇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杨尚义、常大成等最为显杰。宁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镇也应跟随。不过微臣以为此事当遵循先急后缓之道,徐徐图之,各个击破。周尚文居甘肃,远离京师;常大成居辽东,人口不足。故而杨尚义所居蓟州可称合适,蓟州扼守京师东北,田亩连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后,既可比宁夏更见成效,也可稳住中枢!”

  当初开始对宁夏‘下手’的时候,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整体上还是同意的,但也有个别人心存疑虑。现在宁夏终于有了效果,一上来也不是反对,而是明白他要将清屯范围继续扩大的意思。

  对此,朱厚照还是有些满意的,尽管他心中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王鏊说的那样。

  “其他人呢?可有与王先生不同意见的?”

  王炳闻言出列,“微臣以为,若论对京师的重要程度,则应以大同、宣府为先,且大同总兵石奉、宣府总兵杨兴战功虽不如平虏伯,但对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见。”

  这个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点,石奉和杨兴都在两年前良乡一战中与他相识,过后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杨尚义他们都有特别的‘渠道’,并不怎么稀罕王炳这条路子,但是石奉和杨兴并无上述几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阁老的关系,他们很难拒绝。

  倒不是说京官与边将结交,只是在外为将,你总要朝中有人吧?这是一种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则你当什么官,不如回家种红薯。

  朱厚照则不想在此时纠结这个东西,转而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杨一清微微抬头,“微臣以为两位阁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举策,应示公允,大明能设九边,便是九边对大明都重要。”

  王鏊急了,“杨阁老,清屯事关重大,最好能分步实施,如此才能稳妥。”

  “济之公,若要稳妥,不清屯,最为稳妥。”杨一清是领过兵的,又当了几年首揆,边军是什么情况,他还是清楚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