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脸上说浮现出一幅自豪之色,在提起中原王朝的那些先圣,奇怪的是他们的脸上也是一幅与有荣焉的模样。
仿佛这些先人也是与他们息息相关一样,不过对此杨慎也并没有在意,只是对着那名士子微微颔首表示对方说的对。
他当初同父亲说过,他的志向在外而不在内。
他认为如今的大宋乃是父亲一力促成的结果,而他的志向是在大宋之外。
他听起父亲说起过,高丽自大而敏感,对待这样的国家一味的施恩反而会让对方觉得理所当然,需要展现强盛的同时更加需要驯化。
就是一手大棒和一手萝卜,他刚刚的那番姿态也是有意的试探而已。
不过杨慎还是引用经史给他们说起了农试的由来根本,从周王的沐浴斋戒,扶犁三推,天子亲耕的重农。
管子中的宣扬“富民”政治,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孟轲主张“民富论”,商鞅主张“国富论”,推行“农战”政策。战国后期,重农思想上升到了“农本”的高度。
不过这些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因为他们乃是贵族出身,他们并不在乎底层小民的生活如何,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天子重视底层小民的利益,那么世家大族的利益怎么办?
不过在崔罕的眼里却听到了更多的东西,他认为重农的根本是在强国,只有底层的小民耕田收获多了,那么国力也会强盛。
他听完后,站出来对着杨慎作揖行礼:“先生大才,刚刚乃是在下失礼了!”
而杨慎甚至没有看过一眼就转身离开了,对于崔罕的这幅姿态恍若未觉。
就在杨慎离开以后,人群之中便有小声的议论之声。
杨慎的名声多是因为其家世宣扬的更远,因为他是杨秉的儿子,同样又是状元出身,所以自然也有人说起虎父无犬子。
近些年里,有不少的汉人远渡重洋去往了高丽,这些消息都是由此传了过去的。
他们之中自然也有人听起过,其中崔罕可以说是感受最深了!
当年随着金大夫一同从高丽出发,见到的一名大宋高官便是面前年轻人的父亲。
也是当年的那一次交谈,让他坚定了想要来到大宋学习的心思。
当初他只是存着想要抱有去大宋见识见识的想法,随着金大夫出使大宋。
那时候的大宋名声未如当今这般远扬,心里所想的乃是虽然高丽国力逊于宋国,可却也不是相差甚远。
可是那一次的见闻让他看到了高丽的不足,同样见识了那位的风采,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名士。
所以说刚刚作揖的敬意,其中半分是对方的才华还有半分乃是对于其父的敬意。
这些私下谈论的声音,一个名字也让李明俊突然心中一震。
“杨秉”这个名字当初在周大夫的府内,曾经说起过这个名字。
没有想到在大宋有这样的威望,在如今这个年代地位决定着你的见闻。
只有高丽的两班大臣的子女才能接触到这些消息,如各国大事还有一些重要的传闻等等。
消息的闭塞当下也只能通过人来传播,而李明俊在此之前在高丽就是一个身份卑微的落败贵族之子。
生活在乡野之地,能够听到的只有一些乡间的趣事,了不得的大事也就是贵族老爷的私事了。
李明俊将这个名字死死的记在心里,并不是当初被羞辱的恨,而是记住大宋权贵者的名字。
能够被周大夫那样的人物如此推崇,定然在大宋也是了不起的权贵人物了。
若是得到这样的人物看重,自己岂不是步步高升。
“林录事,在下对于刚刚状元郎的那番话,真是醍醐灌顶,我想要学习农田之学,是否能够有此机会?”
那青袍的官员,年纪约莫三旬左右,笑吟吟的看着他眼中尽是好奇之色。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