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又成了多少词人口中不断吟诵为之心折的句子,在萧相公府上面对折辱写下了那一篇《六国论,让多少人读起来都觉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在这些士子听闻杨秉的身份后,不知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甚至跪在地上的两个孩子,都不知道那个木讷的杜夫子,竟然会与名满天下的杨文瑜会是至交好友。
杜长风就是如此一个人,他与杨秉相交是因为他的品行和才华,而不是外在的那些虚名以及地位。
是真正的做到君子之交澹如水,这也是杨秉会为其出头的缘故。
张方平得知了杨秉的身份,也是露出了惊诧的表情,不过很快便又恢复了过来。
他作揖说道:“受教了!”
他自然需要作揖回礼,他自然不能如此坦然受之,否则第二天他轻慢的名声就传了出来。
他在来路上就了解了汴京书院的山长身份,这可是真正的一位前辈。
且从杜长风语气中的推崇,也大致可以猜出对方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虽然杜长风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如欧阳旭,大部分时候眼光都是不错的。
他自然没有想着在这里再进行一场讲学,他如今有官身在身不同于以往。
朝廷是最为忌惮,为官在任的时候讲学着书广受门徒了,即使如今再得官家恩宠,他如此做也会受到忌惮。
毕竟上一个如此做的还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以经学来订国策。
当然以名望跻身重臣也不是没可能,只是如今杨秉的根基太浅,如此作为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等到他有一定根基之时,他所积累的名望便会助他一臂之力。
有种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意味在其中。
此处的安石是指谢安,不是王安石
对于杨秉当初提出的言论,张方平有些耳闻不过他更喜欢对方的行文,但是不认同对方提出的言论。
之所以说是言论而不是学说,因为在他看来杨秉所说的外传甚广的那些只不过是学说的雏形而已。
张方平听到杨秉的话,知道了对方此行的目的。
他不仅仅因为对方的身份而认同,而是杨秉所说的那些话而认同。
他自知太过忽略于外舍,而将所有精力投入在了内舍之中。
杨秉在诸多士子的拥簇下离开了礼圣殿之中,他如今的名声已经够了,不需要特意在此扬名。
在山长的邀请之下来到了他的书斋中,刚刚进入便看见了墙上挂着的那幅字帖。
张方平笑着抚着银须说道:“杨修撰之文吾甚爱之,不过唯独有些可惜的是,好文却是无好字相搭!”
“我听闻柯相公曾言这等好字加上这等好文,天下何人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