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重写了家族历史> 25、一个馒头(求追读,求推荐票)(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25、一个馒头(求追读,求推荐票)(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阁ddxsku81中文网
  红烧肉……。

  刘昌达看到徐二愣子没有多吃,他也就没强迫。在外的游子,心理比别人敏感脆弱许多。他深知这一点。

  适当,就是最合适。

  “剩下的一个馒头,你带走吧,为师吃不下了。”刘昌达打了一个饱嗝,对正襟危坐的徐二愣子提示道:“教斋的晚饭也是热乎的,我不吃冷的。”

  他指了指饭堂的其他先生。

  先生们很好辨别。面颊消瘦,大多穿一色的黑色对襟长衫,带着一顶六合帽。年龄比学生,无论是初小、高小、中学堂的学生,都要大上数轮。多在四五十岁左右。鲜少有像刘昌达这般,年岁轻的。

  待徐二愣子望去的时候,先生们用着随身的食盒正装了饭食。

  “这些都是带给家眷的。”

  刘昌达解释了一句。

  末了,他再添了一句,“我在县城没有家眷,我家在洛城。”

  南阳府新野县是个小地方,不管是特约五校计划,亦或者官费留学的大学堂派、省派、练兵处派、进士馆留学派、贵胄游学等,都难落在新野县上。一个省的留学名额也大多在数人、数十人左右。数百人的省份,都是罕见。

  (特约五校计划,是1907年驻日公使杨枢和东洋文部省相谈,拟定东洋五校每年接受清国留学生165人,这项计划十五年结束。学生均需要通过试验竞争而入,经费各省分担。)

  刘昌达是自费出国留学,非是官派。不然的话,仅凭留学生的学历,在1904年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中,刘昌达入官府任官亦是等闲之事。

  (私费留学生,若成绩优异,亦可得使馆津贴补助。)

  “谢过先生。”

  既然是白食,就没有不拿的道理。

  徐二愣子在徐家堡子红白喜事吃席的时候,也不会拘束,能多拿就多拿。拿少了,才是打肿脸充胖子。

  ……

  “后来,我才知道,弘文学堂的教斋饭菜是免费,可也只给一人免费,多打的份额,就要掏钱了。”

  在回医院的路上,徐从讲述道。

  先生去教斋堂口打饭的时候,它亦跟着去了,见到了先生掏了几枚铜子。只不过这是先生的善意,它也就没有提醒徐二愣子。毕竟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红烧肉和大白馒头了。

  上一次吃,还是太爷的白事宴。吃的最好的,也就爹带他入县城卖柿子时,买的那几碗羊肉烩面。

  “其他先生之所以用食盒带走饭菜,也是因为他们打的是一人份的食物。”徐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那个年代,先生们也不阔绰。”

  说完后,他话头一转,“昊儿,在学堂里,你也要多听先生们的话,先生们虽有一些不好的人,可大多数人,都是好的。”

  他没忘记徐蓉的嘱咐,好好规训一下吴昊。

  要是他那个年代,以吴昊高中毕业的学历,足以过上滋润的生活。然而在新世纪,高中学历并不值钱。甚至就如重孙女徐晴所说的一样,本科学历也不值钱了,一个砖头仍在西京街头上,砸到的人,估计就有一个大学生。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