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阁下为此钟一书,若可行,孤当奏请父皇赏赐于你。”
他缓缓说道。
“景云钟?”
白贵闻言,稍稍讶然。
后世春晚钟声就是来自于景云二年所铸成的景云钟响,景云钟上刻的铭文是唐睿宗李旦亲自书写。他在省城师范学堂的时候,前去文庙碑林临摹的时候,曾临摹过李旦的手书。
不过显然,李旦的手书是以他当皇帝的口吻所写,比如这一句,“朕翘首八素,缔想九玄。”
明显不可能让他照抄。
另外李旦所书写的内容,并不怎么出色。即使李隆基忽略一些文风,但显然他写,决计是难入唐明皇之眼的,唐明皇的文学水平在皇帝中是一流顶尖。
他沉吟一会,走到弈棋的桌前,已经有人备好了纸笔。
写在景云钟上的铭文,最适合的就是醮词,醮词很多人不清楚,但提起给嘉靖皇帝写的青词就明白许多。青词,亦做青词,后成为醮词和斋词的总称,是道士用来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一种符箓,因写在青藤纸上而得名。
青词实际上就是道家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祭祀词文。不同斋醮仪式中使用的青词不同。
不过唐代的青词还拘泥在道教斋醮仪式之中,到了宋明时候,青词大放光芒。
白贵在后世看过不少道藏,他过目不忘,一些道家的青词早就惯熟。
于是,准备提笔就写。
但等写时,顿了一下,想到这既然是唐睿宗李旦亲笔书写,难道……诺大的盛唐,就没有几个有文化的人会写醮词吗?
这不可能!
不提一首孤篇压盛唐的张若虚,这时的唐时宰相,哪个是易于之辈,辞赋一流。
哪里轮得到他来写这青词。
不过,仅仅思考了一会,白贵就想到了一首合适的青词。
秦观的《登第后青词》。
他稍改一二,就写道:
“窃以,天运至神,固不期于报效;群生多故,实有赖于祈禳。……伏念,臣生而固陋,长更屯秦……私门安燕,无疾病之潜生;官运亨通,绝谤伤之横至。臣无任。”
等写完后,他又写了一首著名的青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是此刻是明清时候的科举,他断不可能这般激进。
但谁让这是大唐,扬名立万后,你才能“通榜”,进士榜上才能有你姓名。
借题发挥,亦不算超出多少。
至于说自己为臣,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又不是真的草民,他是有门第的士人,称呼自己的为臣虽稍显僭越,但很显然,大家不会在这方面多计较。
同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自称为臣,反倒更容易博得好感。毕竟大家都认可了才华,出仕真的不难。
“写的好,这两首青词写的都不错,一长一短。”
“只不过是为景云钟写铭文,这未免有些不合适,还是让父皇亲自来写为好。”
“你很不错!”
李隆基啧啧惊叹。
有才华的人,大唐不缺,但像白贵这般聪慧的人,又是如此年龄的人,真的不多。而白贵的聪慧,又不像是王勃那样,恣意昂扬,让人大皱眉头。
恰到好处,有少年的英气,又有不属于少年的沉稳、机敏心性。
“太子殿下,不知在下这两首青词,能否请天官温卷。”
(天官,,周礼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该吏部为天官,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改回,但唐时一般称呼吏部尚书为天官。)
白贵微微躬身,胸有成竹道。
眼前的人,可是李隆基,李隆基连李白都忍了,可见这是一个大度的皇帝。而且现在李隆基正在和太平公主争权夺势,不可能放过他这个“贤士”,比天宝年间更加求贤若渴。
唐时科举可不像明清有糊名制等一系列禁止作弊的方法,想取得进士科,除了自己有一定的实力外,科场外的助力亦是必不可少。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