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末逐鹿天下> 第107章 秋收(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07章 秋收(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阁ddxsku81中文网
  

  但这个机器,是他带人用机床,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加工出来。

  秋收时已经造了一百多台,各地使用反馈,机器经常出毛病。

  开始收割一两亩地时,畜力收割机非常管用。

  这也是他们之前没发现问题的原因。

  等使用一段时间,畜力收割机就无法完成使用。

  机械厂被大量的退货,要不是脱粒机和碾米机的名气打出去。

  机械厂的招牌,直接就臭了。

  苏五牛绝不服输,他带着一群工匠,终于把畜力收割机遇到的问题一一攻克。

  他们解决完畜力收割机的问题,大部分地方秋收都完成。

  只剩下这一片农场,水稻还没有收割。

  苏河没想到,他让五牛叔把记忆中的畜力收割机弄出来。

  只是把原型机拖拽的畜生,从马换成了牛。

  机器使用的钢材和机床加工精度也不行。

  直接让畜力收割机在这次秋收中,成为了摆设。

  还好牛叔争气,带着工匠用手工打造零件。

  在秋收的末尾,把改进型号弄出来。

  苏五牛亲自下田赶着牛。

  牛拖着畜力收割机,在快速收割水稻。

  只是一小会儿时间,一亩水稻就收割完成。

  王仲策看着这种情景,他震惊道:“这种畜力收割机,收割水稻的速度也太快了。

  这样只要有大型畜生,一户人家使用畜力收割机,他就能管理一百亩地。”

  苏河看着继续收割机,这个机器现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特别是钢铁技术不行,刀具的使用寿命非常短。

  但它已经初步显现,机械的力量。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只要机器持续进步。

  我想在几百年后,只需要几个人,就能种植一万亩地。”

  文武官员认为这种情况,完全不可能。

  别说几百年,哪怕是一千年后,这种情况都不会出现。

  苏河看着旁边的户部尚书李志升问道:

  “李尚书,各地秋收工作,进展的怎么样。

  粮食产量与往年相比,相差多不多。”

  户部尚书李志升,这段时间主管秋收工作。

  他挺起胸膛,眉飞色舞的回答道:“苏统领,我们这次大丰收。

  农民分到土地,他们种田积极性高涨。

  土地缺水,宁可去三里外的河中挑水,也绝不会让水田干涸。

  再加上我们兴修水利,土地有充足的水灌溉,产量提升非常大。

  汉中府的小麦和水稻,总体比去年大明治下的时候,能提升二成左右。

  宝鸡县那里干旱严重,哪怕是大规模修水渠,粮食产量比正常年景,也减产三成。

  红薯真是一个奇特的作物,哪怕是种在山地,它的产量也有15石,这真是太惊人了。

  现在税务局已经分批入驻储粮局,都察院和汉中报社的记者,也在各地巡查。

  保证百姓交田税的过程,官吏收税公开透明,绝对不会大斗进小斗出。”

  李志升介绍完,他向苏河询问道:

  “苏统领,我和储粮局局长高炫明讨论问题时,听到高局长说,苏统领只允许储粮局向百姓收粮。

  还有粮价问题,给农民的收购粮价,会不会太高了。

  粮食还有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这么高的收购价,加工粮食没有多少利润。”

  苏河态度没有动摇,说明自己的观点。

  “没错,民间商人不许和百姓直接收粮,他们只能向储粮局买粮。

  农民所有粮食都需要卖给储粮局,由统领府固定粮价。

  大明朝一些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

  士绅都是在秋收时候,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哪怕是丰年,农民手中的粮食也卖不上价格。

  这就是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也吃不饱饭的原因。

  我们储粮局现在与农民直接对接,粮食全年都一个价。

  无论是灾年还是丰年,每次秋收之前,储粮局会调整收购价格,这个价格一年固定。

  今年的粮食收购价。

  小麦和水稻:2两银币100斤。

  红薯:500枚铜币100斤。

  统领府建议的粮食售价。

  面粉或大米:3两银币100斤。

  红薯:800枚铜币100斤。

  中间的差价,就是给商人的利润。

  商人售卖粮食,只能低于我们定的粮价。

  商人去除加工的成本,他们赚的不会太多。

  粮食需要官府兜底,绝不能成为暴利行业。

  别看粮食加工利润低,但这属于大宗商品,规模上去利润很高。

  我们主要打击一些囤积居奇的商家,粮食绝对不能成为暴利商品。”

  王仲策立刻赞同道:“这种设置底价的政策非常好。

  我们收购价格,比大明朝时期,士绅收粮的价格高很多。

  又设置最高的粮食售卖价格。

  没有种粮的百姓,他们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

  购粮局统一进行粮食收获,也能防止有商人操控粮价。

  这种农民和普通百姓都有的赚,只是中间食利阶层亏损。

  减少粮食的流通环节,能让粮价一直平稳。

  只要粮价稳定,统领府治下就会稳如泰山。

  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他们绝不会闹事。”

  ……

  石溪作为储粮局总局派下来的官吏,负责巡查各乡储粮局收储情况。

  他还有秘密任务。

  今天来到青石乡,这也意味着,青石乡马上就开始收田税。

  税务局人手不足,现在他们负责所有收税业务。

  只能分批收田税,还好粮食耐储存。

  不只是税务局过来收田税,田地贷田款,也是当地乡公所收取,都储存在储粮局这里。

  百姓只需要运粮到储粮局,不用跑好几个地方。

  石溪会见当地的粮仓负责人王十三。

  “你们这收好的粮食,不要堆在大粮仓中,全部装好麻袋。

  我走的时候,会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走。”

  他们储粮局,在汉中和金牛关那里,成立两个超大型的粮库。

  这次秋收的粮食,除了用于当地留存,大部分都转移到这两个超大型粮库里。

  汉中的粮库,现在就开始接收粮食,它是完全公开,报纸上都有报道。

  金牛关的粮库,从修建开始就秘密进行。

  这个粮库,只有少量的官吏知道。

  石溪经过多次考验,才获准知道这个秘密。

  他刚刚负责从宝鸡县和凤县等地,向金牛关粮库转运粮食。

  石溪知道统领府为什么保密。

  看地图就知道,这两个粮库,一个处在金牛道,一个接近米仓道。

  再加上这段时间,统领府频繁调兵。

  大战将起,他已经闻到了硝烟味。

  大明朝要知道这个秘密,就能轻易推断出,他们要入蜀作战。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