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带着史前生物,征战三国> 第一百七十二章:大施仁政,美名远扬(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七十二章:大施仁政,美名远扬(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你觉得如何?”易鹏语气恳切的说道。

  孙策连连称谢道:“任凭冠军侯做主!”

  在等待刘表回信的这几日,易鹏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处理事务,或者培育新的史前巨兽。

  大殿内,徐庶站在易鹏的身旁,正在向其汇报这些时日以来,交州,以及倭岛夷州岛等属地的政务。

  听完之后,易鹏笑道:“不错不错,没想到不过短短数年时间,我们的交州便变的这般富庶了,粮仓的存粮堆积如山,宝库中的金银珠宝,琳琅满目,数量众多,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恐怕也只有我们交州,才是最富饶的州郡了!”

  徐庶也感慨不已,他知道,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大部分都是眼前这个男人的功劳。

  不是他开疆扩土,打下了林邑国,甚至海外的夷州岛倭岛,他们怎么可能收获如此多的钱粮和黄金白银。

  尤其是黄金和白银,都是成吨成吨的从倭岛运送过来,看的徐庶眼珠子都快要掉下来了。

  既然钱粮不缺了,为了提升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增强百姓对交州政府的归属感,易鹏决定,在整个交州,实施仁政。

  整个仁政大致可以分为三条。

  第一,降低整个交州境内所有赋税。

  汉代以来,朝廷收取百姓的赋税,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田租,就是征收粮食。

  第二,口赋,也就是人头税。

  第三,徭役。

  田租,指的是,百姓在朝廷的领土内种地,需要缴纳一部分的粮食给朝廷。

  当然,百姓每年的收成,都是波动不一的,年成好的,大丰收,自然收成极好,而遇上灾害,甚至洪涝干旱,可能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朝廷自然不能每家每户去询问收成,然后定下收取的田租多少,那样太过繁琐了,工作量太大。

  一般来说,朝廷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质,以及不同的年景,定出不同的通产量,然后以这个作为标准,征收田租。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实行了‘轻田租’的政策,朝廷实行‘十五税一’之法。

  也就是,老百姓把田地里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上缴给朝廷,作为田税。

  到了文景之治时,这两任皇帝都是大大的仁君,他们进一步减少了税收,田税减少了一半,达到了‘三十税一’的程度。

  并且,为了让以后的百姓们,真正过上安康的日子,两个皇帝把这个税率,写入了法典,使得其成为了定规。

  两汉以来,包括如今这个东汉末年,田税都没有变动过,都是‘三十税一’。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挺好嘛。

  三十税一,似乎比现代我们交的税,都要轻一些。

  其实不然。

  当朝廷腐败了,他们想要弄老百姓的钱,有的是方法。

  比如汉灵帝刘宏,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钱,他搞了一个‘田租附加税’,即明文规定,每亩田地,征收十钱的附加税。

  所以说,这个税率,根本就是一个摆设,如果朝廷腐败了,他们想要剥削百姓,容易的很,设立各种苛捐杂税就行了。

  为了缓解百姓身上的压力,易鹏颁布的第一个法令,便是取消所有田租附加税。

  以后,百姓只需要上缴一种田税,那便是‘三十税一’的田租税。

  三十税一,这税率已经很轻了,易鹏不准备更改。

  毕竟,如果降的太低,便会使得百姓们懒惰起来,不再勤劳。

  看看现代的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因为福利太好,许多德国人都选择不参加工作了,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他们即使不工作,靠着国家的福利,他们依旧能够过上小康生活。

  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德国国内明明有许多没有工作的小年轻,但是各行各业却严重缺人,需要从国外引进劳动力。

  这也真是讽刺。

  人,天性懒惰,对他们太好,生活太过于没有压力,反而会催生这种懒惰。

  易鹏可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这些百姓,一个个变成了大爷,啃老族,所以,适当的田租是必要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