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罗刚宪将这个数学模型全部理了一遍,立马看出了这个模型的关键点:“林教授,这个模型……是一个程序吗?”
“是的。”林晓说道:“将它写为程序后放进离子抛光机的系统里面,它就能够有效提升抛光的精度。”
“另外,最关键的是它能够取代人的经验,也就相当于,即使我们没有蔡司公司那样的顶级抛光大师,但是照样能够抛光出顶尖的光学镜片!”
听到这,罗刚宪更是震惊:“能够取代操作者的经验?林先生,您确定吗?”
林晓笑了笑:“我很确定,你们试一试就知道了。”
“好,我马上就去试一试,不论如何,也感谢你了。”
“没什么,这也正是我提议成立华芯盟的目的。”
林晓说道。
“是的。”
罗刚宪回了一声,心中再次感慨林晓的这种精神,世界上还有谁,既有这样的能力,又有这样的志向呢?
挂了电话,罗刚宪不再多想,现在回报林晓的最好方式,就是告诉他成功了。
而后,他立马回到了实验室,将相关的研究员都召集起来,开了一场会议。
“各位,前段时间林晓教授过来,参观我们的超精密光学镜片抛光技术,根据华芯盟的协议,他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优化的方案,各位现在可以看一看。”
说着,罗刚宪也将那个数学模型展示给了在场的人们。
在场的人看着这个数学模型,也和罗刚宪一样感到了一阵惊叹,这居然是林晓半个月内搞出来的,看着这个模型里面的几个数学式子,虽然还不清楚这些式子代表的什么,但是光是第一眼看去,他们也会感到不明觉厉。
“好了,现在咱们开始讨论一下这个模型。”
得到了这个数学模型,他们自然还需要经过研究讨论,来理解它。
用上之前要是理解都理解不了,那他们这些人还是都回家种田好了。
而后,他们便开始讨论起来,针对这个模型中的每一个细节展开讨论。
在场的人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于离子抛光也有着十分多的研究,而他们越是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解读,越是能够感受到林晓的能力之强。
变量越多,就越难将它们综合起来,换成是他们,要是来搞这个模型的话,恐怕都足够他们组织个好多个人,然后向上申请个百万经费,好好研究个一年半载。
就这样,他们经过了好几天的讨论,再加上和林晓那边的沟通,终于理清了这个模型。
而后,便是用这个模型优化他们的离子束抛光系统。
系统优化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他们还需要不断检验程序的正确性,确定bug。
所以这又需要很长时间,当然,这些时间,相比较看不到成功的时间,完全不是问题。
……
镜片抛光技术搞定了,接下来的林晓,便开始了对双工作台的研究。
双工作台是能够增加光刻机生产效率的部件,一个工作台对硅晶圆进行扫描,一个工作台进行光刻。
华国在双工作台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一次重要的突破,利用磁悬浮微动技术,实现了运动精度优于2nm的精密程度,提高了双工作台的分辨率,被认为是世界上除了阿斯麦尔第二个掌握了光刻机双工作台技术的国家。
只不过,这项技术在实际运用上还有较多的问题,这个突破的双工作台,并不能直接用于euv光刻机上。
当然,相比较存在问题,至少现在是有实体的,那么这对于林晓来说,要实现优化并不困难,不过除了优化之外,其中有点最关键的,还是基本仪器的精度上限。
林晓的优化,只能尽力让他们的仪器利用程度达到上限,但是却不能拔高这些仪器精度的上限,仪器精度上限的拔高,只能是这个仪器的基本属性能够得到提高。
就相当于他是一个顶级游戏高手,操作着一个两神装人物去打一个菜鸟使用的四神装人物,他凭借操作还能击败这个菜鸟,但是对方如果是六神装的菜鸟,一刀就能把他给干掉,他操作再好,也不可能躲掉人家的普通攻击嘛。
当然,他们现在也不是没有机会去提高这个仪器的上限,也就是编码器技术。
林晓当初研究八分结构的编码器,就是为了光刻机各个方面的研发,而现在他们将编码器的精度提升了上去,这些精度也就都能够实现提升,包括先前的离子束抛光技术,只要他们提升了编码器的精度,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而现在,全国对于八分结构编码器的研究都进入了热潮,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到,只要利用这种新编码器研究出了更加精准的电机,对于一直以来都十分缺少超精密仪器的华国来说,到时候可是能够赚到大笔的钱。
当然,由于林晓对于那些外企的限制,所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都是国人的企业,更多的是国企研究机构,这样的热潮,那些外企也只能看着,除了眼红,没有任何办法。
而现在,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用上了八分结构的编码器上市了,这些编码器因为制造成本低,不需要那种先进传感器,所以在价格上相对来说也更便宜一些,所以这类编码器也开始占据各种有关的市场,比如电梯市场,以及一些中低精度伺服电机的市场。
至于高精度伺服电机倒是还在研究中,但是也就是考虑如何将八分结构更好地嵌入到原来的结构中去而已,在难度上并不高。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