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六百六十六章 殿下,这可不兴看啊!(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百六十六章 殿下,这可不兴看啊!(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ddxsku新笔趣阁81中文网
  朱瞻墡拿出了奏疏开始批复。

  这本奏疏是新一批的勋军名单,等待他的批复。

  他的额头青筋直跳,很想把这批名单送到南衙,让陛下朱批,但是按照陛下确权,这个归他这个监国负责。

  他最终还是批复了这份勋军名单。

  什么是勋军?

  勋军是讲武堂成立之前,大明的军勋们提供了一份学员名单,而于少保按军功,提供了另外一份名单。

  朱祁钰当时就核准了两分名单,并且确定,大明的军勋子弟可以入讲武堂,宽进严出。

  八辟八议范围内的勋贵子弟,如果第一次考校不过,可选择入勋军,不入勋军,可以选择复读。

  第二次考校不过戍开平卫一年,回京后,可选择加入勋军,可选择复读。

  选择复读,再不过戍交趾三卫三年,回京入勋军。

  勋军的第一原则,就是不任事,只按旧例领俸禄,把官阶腾出来,给庶弁将以上升的空间。

  这是朱祁钰给世袭的军勋们保留一份体面。

  毫无疑问,大部分的军勋们,接受了这份体面。

  确切的说,任事是要带兵打仗的,打仗就会死人,一旦战败了人亡爵除。

  而选择接受陛下的体面,即便是自己不争气,也可以希冀子孙后代们争气,都不争气,也是世袭的超品爵士。

  而江南科场舞弊案,江南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买通提学官,大规模舞弊,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占据了一千余名举人名额。

  将上升渠道打断,并且将上升渠道,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这就是僭越。

  大明皇帝在南衙,真的是在给那些寒窗苦读的国子监太学生们做主,因为太学生们首当其冲,是第一利益受损之人。

  朱瞻墡拿起了第二份奏疏,来自南衙。

  江南五省两府(应天、松江)千余举人要被陛下御笔除名,这些人的下场自然是去建设鸡笼。

  为建设新大明,为了大明的再次伟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吏部在王翱的主持下,紧急的拟定了一份名单,赴任江南,这其中全都是北方诸省的举人。

  仕宦避本籍,是一种大明官场回避的规则,就是出仕官员不回户籍所在地为官,这种回避制度自先秦便已经诞生,到了大明洪武年间,大明太祖高皇帝定:“南北更调,已定为常例”。

  就是南方去北方做官,北方去南方做官。

  而这一次的回避制度,更为严苛,因为吏部接到陛下的指示:除南北更调外,避同榜、同乡、同师、妻籍。

  这种回避政策陛下是以五百里为限,即同榜、同乡、同师、妻籍在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都得回避。

  虽然筛选条件极为苛刻,但是正如罗炳忠所言,大明的官场实在是太卷了。

  一个州府的推官,三四个举人眼巴巴的看着。

  即便是西域、辽东、鸡笼这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在相对比较安全的情况下,没有功名为了攒履历,愿意前去的大有人在。

  江南这种肥缺,自然不缺人。

  朱瞻墡批复了这份奏疏,递给了成敬,令其送文渊阁。

  “罗长史,孤听闻: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朱瞻墡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翻动着,这次不是什么大事,某名士死了,请朝廷谥号。

  朱瞻墡没听过这个名士。

  罗炳忠俯首说道:“苏东坡先生论养士所言,的确如此。”

  三代以上指的是夏商周,那个时候是世官制,就是世袭罔替的分封制。

  战国至秦则是客卿制,汉代则是三公九卿郡县察举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则为九品中正制。

  而到了隋唐之后,则为科举制。

  分封、客卿、察举、九品正制、科举、恩荫等等,在大明以并行,以科举为主。

  朱瞻墡批复了那本请谥号的奏疏,嗤笑的说道:“在孤看来,不用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看作是两种选官制。”

  “一种是世袭罔替,比如眼下的宗亲、勋贵。第二种就是官选官,无论什么名字,其实都是以官选官而已。”

  “甚至只看作一种选官制,那就是世袭。”

  罗炳忠闻言一愣,刚想顺嘴说一句高明,忽然反应过来自己家殿下在说什么,颇为惊恐的说道:“殿下啊,这可不兴看啊1

  察举、九品中正、科举、恩荫,变着花样的官选官,那官员选出的官员可不就沆瀣一气吗?

  “有什么不兴看的?”朱瞻墡没好气的将手中的奏疏拍在桌子上,嗤笑的说道:“孤一个世袭至德亲王,怕他们一群官选官?”

  “你看啊1

  罗炳忠连连摇头说道:“我不看1

  “孤让你看1朱瞻墡气呼呼的说道:“孤让你看,你就得看1

  “第一种世袭,第二种官选官。”朱瞻墡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渐渐的合并到了一起说道:“你看,无论是何种的官选官,最终都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演变成第一种的世袭。”

  罗炳忠满是迷茫的说道:“这官选官怎么变成世袭?”

  “你看这察举制,察举来察举去,是不是察举的自家亲戚?两汉外戚之害,触目惊心。”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