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三百一十五章 养寇自重 贺“蜷缩被窝中”成为本书盟主)(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一十五章 养寇自重 贺“蜷缩被窝中”成为本书盟主)(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ddxsku新笔趣阁
  

  没个明白人讲一讲,到底是什么激怒了金濂,陛下为何一句勿忧,金濂这一副死谏的模样,就偃旗息鼓了?

  胡濙当然听明白了,但是他才懒得给别人翻译。

  其实不过是金濂深知陛下秉性,陛下连圣旨缎面都重复使用的人主,若是真的打定了主意,这海贸的铸币税要自己赚,他户部尚书就是死谏,也没办法挽救局面。

  但是陛下说勿忧,那就是说发财不忘记朝廷。

  这是来自两个极度吝啬的吝啬鬼之间的默契交流。

  其中三言两语之间的妙处,这些连大宴赐席都没座位的朝臣,自然听不明白了。

  “李御史,在你离京之前,朕与户部商定之后,会给你答复,暂且归班吧。”朱祁钰示意李宾言归班。

  李宾言是又犯蠢了吗?

  自然不是,他故意那这个说事,其实是掩盖商舶私带武器入港之事。

  到了海上,可有善类?

  武器自保,乃是寻常,海盗、倭寇可不讲什么大明律。

  大明海军可以护航、剿灭海盗之时,类似的事儿,才能管,也才有道理管。

  《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家里的兄弟内讧,总归是内讧,但要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在面对外人的欺侮,却不顾及外侮,光顾着内讧的人,都是连先秦时代的封建主义,都不如。

  对于这种人而言,搞点封建主义都是先进的事儿了。

  李宾言在欲盖弥彰,借着密州市舶司宝源局的事儿,遮掩商舶遮蔽武器入港的问题。

  这事儿上不得秤。

  经历了两年巡抚、营建市舶司的李宾言,已经是一个极为成熟的官僚了。

  于谦看了眼李宾言,这个人的成长是迅速的。

  他站出来说道:“陛下,甘肃宁夏,一十二卫三所,军士七万五百六十名,又加甘凉游击二营,每班官军三千员名,河东备御原额官军七千五百三十员名,共计八万四千零九十人。”

  “臣请移卫半数至靖安三府之地,以安定民生。”

  甘肃宁夏土地贫瘠,维持八万人的军队,实在是不堪重负。

  事实上,陕甘宁地区的卫所,长期处于欠饷的状态,总计陕甘宁地区的本镇屯田,只有一万三千一十余顷,屯粮不过一十万四千一百石。

  这么点粮食,能养活八万军士?根本养活不动。

  户部曾算账,这三卫八万人,需要一百一十九万余石。全靠朝廷调拨粮草支边。

  盐引多数都用在了这三边。

  事实上,也正因为缺少河套这个产粮地,陕甘宁三边在万历年间开始就长期欠饷,这种欠饷不是银子,是缺粮。

  三边军在数十年的欠饷中,始终挣扎求活,直到崇祯九年之后,崇祯皇帝为了准备松锦会战,彻底断了三边留供之需之后,三边军士才不得不走上归附叛军的路。

  也正是有了底层军官的加入,李自成才越滚越大。

  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本屯只有十一万石,你能怪军户逃卫所吗?活都活不下去。

  于谦的意思是把这八万军的名额的一半,送往河套半数,一来陕甘宁本就是戍边卫所,所以才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二来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若是河套地区逐步稳定,可以考虑将多数的卫所迁至河套地区,进一步降低朝廷的负担。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景泰三年的时候,于谦上奏移卫彻底占领河套地区。

  但是那时候明代宗正在换太子,朝中党争已起,于谦意图占领河套,一劳永逸解决延绥、甘肃、宁夏粮草问题的方案,就此搁置了。

  也为日后三边缺粮埋下了隐患。

  现在于谦没有这个顾虑了,大明皇帝大军先把河套打下来,扔下了八万众的四威团营,驻扎河套。

  于谦的这个提议,就变成了锦上添花。

  朱祁钰左右看了看说道:“既然无人质询,那就办吧。”

  于谦很少在朝堂上,主动论策,但是只要是提那就代表这事儿很靠谱。

  河套地区的开发的配套工作也在进行,相比较之下,于谦更相信大明的军卒,而不是河套地区的义勇团练。

  大明军多四万,总计十二万军在河套,进退有据。

  万一瓦剌人失心疯了攻打河套地区,四威团营孤军奋战,义勇团练辅助也有破城之危。

  料敌从宽,把事情做在前面。

  胡濙俯首说道:“陛下,黔国公、黔宁昭靖王沐英之孙、定远忠敬王沐晟子沐斌,薨,年五十有四,臣请赠太傅,谥号荣康。遣官谕祭及有司以公爵礼葬。”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