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镇那地方,简直就是制瓷最得天独厚之地。
此后,这地方被改为景德镇,因而繁华,自古以来,天下的瓷器,大多出于此,以至于无数无良的商家,哪怕瓷器产自于其他地方,也需将这些瓷器送至景德镇,冒充这是景德镇出产。
再加上此地有码头,连接昌江,昌江乃是鄱阳湖水系的一条支流,自这昌江码头,可直接行船进入鄱阳湖,而后进入长江,长江与运河相连,通过江南数不清的水系,可将一船船的瓷器,送至大江南北。
此时,李世民的手摩挲在这瓷瓶上,不禁啧啧称赞:“这瓷器果然如玉脂一般,真是罕见,这当真是寻常烧制的?不费其他工本?”
“自然,所用的窑和匠人,都是寻常的匠人。”陈正泰老老实实道:“而且某种程度而言,那里的瓷土品质极高,坯胎弄起来也容易,儿臣早将这昌南镇的土地,和太子殿下一道,统统收购下来了,打算在那里建大小数十个窑口,为天下供应瓷器。”
李世民听罢,眉一挑,忍不住道:“这样说来,能生大利?”
一旁的李承乾傻乐。
陈正泰咳嗽一声道:“钱不钱的,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大规模的产瓷? 且是如此美轮美奂的瓷器,一方面可以供应百姓所需,除此之外? 那里只怕需要数不清的人力? 现在许多地方开始推广新粮? 尤其是土豆,将来粮产势必倍增,如此一来? 这天下将会结余出大量的劳力。陛下? 劳力若是没有出入,便会成为流民,若是无法安置? 则是天大的问题。招募大量人制瓷? 这些瓷器? 需无数人力去运输? 水运的增强? 又需许多人维护。除此之外? 朝廷可以借此征取大量的税赋,将来……等海运起来,还可将这些瓷器,直接用海船运送出海,现在朔方那里? 也在尽力的打通西域? 所为的? 就是重建当初的丝绸之路。太子殿下得知此事? 欣然愿意和儿臣合作,为的也就是如此。”
李世民心里则说,还不是为了钱吗?
只是这陈正泰说的天花乱坠? 却又不知到底能生多少利,倘若不打折扣,倒是真正的一本万利了。
除此之外,这个家伙居然只和太子合作,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还不如直接来寻朕呢?
李世民不禁生出几分郁闷,瞥了一眼兴高采烈的李承乾,目光深处,竟带着几分嫌弃。
不过……李世民还是颔首点头了,一脸赞许的样子:“如此甚好,只是海运?”
陈正泰便又继续道:“这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的特产,特产若是能互通有无,便可兴百利,有了利益,则百业兴旺。只是……当今天下,最难的恰恰的不是生产货物,而在于,如何将这些货物运输出去。这也是为何,朔方要建木轨,木轨修建之后,我大唐可以借此控制草原的原因。用利益驱使军民百姓深入大漠中去,使他们在大漠中开枝散叶,再用利益与胡人捆绑,若是不服,则征讨之,可若是顺从,便可将其容纳进朔方的贸易体系之中,唯有如此,统治才可长久。倘若只单凭朝廷源源不断的花费无数钱粮,将数不清的将士送入大漠,固然我大唐将士俱为精锐敢战之士,可一旦朝廷的钱粮不足时,朝廷就便会失去对大漠的控制,使这草原之中,诞生如匈奴、突厥这般的强权。”
李世民似乎对这一点,颇为认同,不断颔首:“嗯,朕现在也已知道了木轨的好处。”
陈正泰继续道:“只是陛下……这世上真正廉价的,乃是海运,将我中国的宝货运至海外,可谓是一本万利啊!大唐经略海路,一旦成功,那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天下归一。”
李世民对于所谓的海洋,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某种程度而言,任何一个中原的统治者,往往对土地更有兴趣一些!
而至于那海外,种不了地,住不了人,要了有什么用呢?
只是陈正泰的建言,李世民却还是需审慎考虑,于是他微笑道:“海外有何稀罕的呢?”
陈正泰道:“儿臣翻阅古籍,都说这海外之处,有数个如中原一般的广袤沃土,幅员数千里,土地肥沃,不在中原之下。这海外又有大量奇珍异宝,若是能取之,则可增强大唐的筋骨。”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