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泰又道“师弟,我们别在此喧哗,若是吵着了他们,到时我可保证不了殿下的安全。”
李承乾想要大声嚷嚷,他们敢,以为孤是吃素的?
不过他很快就被陈正泰连拖带拽的拉着走,便是想对此吹嘘也没了机会了。
边走,李承乾倒是想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便道“今日去做什么?孤不想回东宫了,孔师傅现在怕是要气死了,到时少不得要在孤面前抱怨。”
显然,陈正泰早就有了安排“去建高炉。”
“高炉?”李承乾一愣。
“就是能熔炼铜铁的东西,师弟忘啦,恩师格外开恩,将那鄠县做了我的封邑,我需建起高炉来,到时你等着瞧吧,该我陈家要发大财了。“ii
李承乾就咕哝道“你发大财与我何干?”
“不可这样说。”陈正泰叹息道“你师兄发了财,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可喜的事吗?”
李承乾倒是好奇这高炉是什么样子,不过他提出要骑马去看,便立马被陈正泰否决了!
骑马太危险,步行吧,其实也不远。
这家伙有前科,陈正泰有阴影啊!
说到古代的铜铁,产量不高,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冶炼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开采所耗费的人力实在太大。
绝大多数矿脉,都是叫了苦役,扛着锄头去挖掘,可问题就在于,锄头会有损耗,而且这个时代都锄头质量也就这样。
另一方面……冶炼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木炭,可若是用煤炭来作为燃料,鄠县的露天煤矿倒是有的,采集起来也容易,而古代却无法解决煤炭冶炼,根本原因就在于,木炭杂质少,冶炼出来的生铁,结构细粒、没有裂纹,可若是煤炭,就完全不同了。ii
可木炭固然是好,可木炭却是需要烧制的,这木炭本身就需耗费大量的成本!
一般情况之下,一百斤的铁,需要耗费七百斤的木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成本!
而铜就比铁更加稀有了,其成本还要再高几倍,如此折算下来,表面上好似大唐不缺矿脉,可实际上……每一斤铁和铜的成本十分惊人。
因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系统的解决这个问题,譬如……采矿的方法需要改良,用煤炭取代木炭烧制铜铁的方法也需改良,甚至冶炼的工艺,也需系统性的改造。
陈正泰为此……急白了头发。
他是现代人,和古人不同,古人的生产,凭借着的乃是前人的经验,他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前人们怎么烧的,自己怎么烧便是了。ii
可陈正泰却需要想方设法,寻找出一个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改良的办法。
其实这些天,他也躲着在看课本,许多课本的知识,他已忘给老师了,而后他又每日去观摩别人炼铁的经验,大抵算是摸索出了一个办法了。
这一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炉的问题,有一个好的高炉,便可事半功倍。
于是……在这二皮沟,一群能工巧匠聚集了起来!
他们什么事都没做,就按陈正泰的方法来建新的高炉,高炉建起来,尝试着进行生产,而后发现新的问题,最后……再重新解决,此后,再建新的高炉……
这个过程,可谓是花费重金,甚至陈正泰几乎觉得自己要亏损的吐血了,这高炉都是钱啊,建了又毁,接着又建新的,统统拿去做小白鼠了。ii
遇到了某些难题,大家便各自想办法,这其中又不知耗费多少时间。
初次去看高炉的李承乾,觉得这高炉好像没什么新鲜的,他对此……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来。
不过……匠人们却显得极高兴,因为他们发现,这最新的高炉,产量已是从前铁炉的十数倍了,他们无法想象,这新的东西,竟可提高如此高的效率。
而站在陈正泰的角度,他仍旧还是不满意的,因为……这在陈正泰看来……后世的那个世界,在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河北唐山某镇某村,人家随随便便,一天的产量就可达到数万甚至十万吨,自己咋练个几千斤还这么费力呢?
于是乎,继续推倒,重来!而陈正泰自己,则回去继续看课本,期望或许……能找到什么启发。ii
匠人们见公子还不满意,顿时无言,一个个像被泼了冷水,无精打采。
陈正泰此时却让人叫了自己的三叔公来“三叔公,有一件事……得你去办。”
三叔公啥都怕,就是不怕事,于是他兴致勃勃的道“看来老夫还没老,还可以用,你这样说,老夫很欣慰,你说罢,做什么?”
陈正泰就道“想办法拿钱去多买土地,我有大用。”
“正泰啊,你这便对了。”三叔公眼睛一亮!
这才是一个合格对一家之主嘛,家族靠什么,就是靠土地,源源不断的买地,这是一个大家族振兴的标志!这一点,三叔公极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