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宁卫民自己个儿的生意。
先说服装这一块儿,由于门路越趟越开,越做越熟。
街道缝纫社靠批发和加工,和罗广亮那帮弟兄们靠零售和垄断剪标货,都赚海了。
甚至于前门地区个体户和秀水街上其他无照小贩,都因为接了宁卫民手里的俏货,也跟着挣了不少。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红火,这样皆大欢喜的情况下。
居然无意中又让宁卫民把握住了一个难得的商机。
敢情皮尔·卡顿这一次从法国赴华签合同,还带来许多比较新颖的款式服装,想要投放到共和国的市场试水。
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这些服装的款式没经过市场验证,肯定不会大批量生产。
只能先十几件,几十件一款的小量制作,试探市场的接受度。
而这样一来,不光是宋华桂头痛,连带着也让那些国有服装厂全都为难了。
因为做这些衣服,量小不说,对手工和时间的要求还高。
宋华桂是发给谁,谁都不爱接。
工厂这边,是谁接下了这样的订单,谁发愁。
然而宁卫民得知这件事后,却忍不住开始盘算了。
因为明摆着的啊,干这种活,煤市街街道的缝纫社最合适不过了。
比起一般的裁缝铺,街道缝纫社有一定的规模。
而且在经营上还很灵活,不像国营服装厂那么死性。
唯独可虑的就是质量能不能过关的问题。
宁卫民当然清楚,皮尔·卡顿品牌的服装,对做工要求有多么严谨。
有时候哪怕门襟儿有一点对不起都必须返工。
他就觉得,以缝纫社那帮老娘们的业余水准恐怕够呛啊。
于是为了万全起见,只能让缝纫社先试做几件看看。
如果过得去,他才好跟宋华桂开口。
可让人真没想到啊,缝纫社还真有人才。
苏锦简直一鸣惊人!
作为缝纫社唯一的一位男性成员,裁剪技艺竟然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宁卫民见了苏锦做出来的样品,不但为之愕然,而且信心大增。
果不其然,把这几件衣服给宋华桂拿过去看了一看,这差事就被顺利讨了过来。
嘿,这时候再看这件事,那可是太合适了!
一是宁卫民讨了领导的喜欢。
宋华桂相当高兴,认为宁卫民确实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值得倚重。
自己提都没提,他就能主动替自己分忧,这太难得了。
二是宁卫民也顺手卖了国营的服装工厂那些人一个人情。
当那些厂子得知宁卫民把这事揽走了,就没有一个厂长和负责人不念他好的。
为表达感谢,厂方当然会同意在给他的货上,额外照顾照顾。
三,街道缝纫社上上下下,也对此喜不自胜啊。
别看国营厂看不上这十三四块钱一件单衣,三十几元一件大衣的加工费。
可街道缝纫社的经营成本才多点儿啊?
那是他们根本够不着的肥差。
即便是宁卫民顺手剥了一层皮去,留给街道缝纫社的,只有八九块一件单衣,二十几元一件大衣的制作费。
也足够李主任、边大妈和苏锦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他们粗略一算,每月按二百件算。
由苏锦带着五个手艺好的临时女工一起干,足能应付过来。
如果刨除工人的加工费,差不多还能给缝纫社挣个上千块。
乖乖!这都够给十几个人发整月工资的了!
根本不能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而是天上砸下来的肉饼啊。
而且滋滋冒油,嗷嗷闪光!
于是在得到宁卫民保证,至少两年内不会缺活儿的承诺下。
李主任和边大妈毅然决然扩招了十个人,并且他们还做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和魄力的决定。
花三千块钱买了一台半旧的整熨机和一台二手锁眼钉扣机,来增强制衣能力。
说白了,鸟枪换炮了!
自此开始,缝纫社就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手工作坊了。
反而有了点机械自动化的意思。
连带着宁卫民的其他活儿都跟着受益。
甚至如果不讲道德和良心的话。
宁卫民完全可以直接剽窃,完全照办皮尔·卡顿的服装设计,让缝纫社用国产布料生产。
只需随后拿到市场上倒手去卖,他即可轻易获得丰厚的回报。
还有烟酒店那边。
由于经济向好,直接刺激了社会对于烟酒的需求量。
今年年底的旺季,比起去年年底的大提价来,行情一点不差。
再加上许多老百姓不惜从嘴里扣钱,从衣服上省钱,一年到头就盼着能尽快攒够钱买台彩电或者是收录机。
家电业务也随之爆棚。
毫不夸张的说,一进入12月份,张士慧两口子都快忙飞了,足不沾地的给宁卫民挣钱。
不过反过来,恰恰是因为这段时候生意好得没边了,有好几天,宁卫民都对接张士慧的电话存有心里阴影。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