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赵普早就察觉到了,只是过去从没有像如今这般露骨扎心,而关键的转变,就是从卢多逊被杀之后开始。
卢多逊被杀后,大汉中枢陷入了一阵诡异的平静中,卢党几乎被清理一空,与其牵涉者多受到惩罚,幸免的也都不敢再张扬,都察院的御史差不多换了一遍。
按理说,最大的敌对势力倒了,赵普这边该弹冠相庆才是,但是,在赵普的压制下,“相党”的一干人等,也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张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在这种氛围中,朝廷风气大清,行政效率空前提高,仿佛回到了乾右早期年代,那种积极昂扬、上下齐心的景象再度呈现于大汉朝堂。
然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卢多逊死后,中枢原本的权力结构被彻底打破,从政事堂到诸部司乃至地方道州,都是如此,然而,新平衡的构建却在刘皇帝刻意的压制下,显得缓慢而滞后。
诸部司衙署以及地方职缺,都好弥补,并且已经在赵普的指导下进行着人事,大汉可绝对不缺做官的人。
但是,一些关键分工、影响到朝廷权力平衡的职位,就不是赵普可以决定的了,而刘皇帝,却没有任何指示。
因此,在这一个多月,或者说在卢多逊下狱后的几个月内,朝廷内部,形成了一种“相党”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不论是赵匡义还是王着这样的勋臣故旧,都低调地很,也就愈加突出赵普的权力与地位,这样的情况,让政治嗅觉极其敏感的赵普实在不安,乃至煎熬。
时至如今,赵普才真正体会到,一个平衡的局面,对于朝廷,对于他自己有多重要。卢多逊虽然令人厌恶,甚至不断地想扳倒自己,但是有此人在台前吸引目光,却也分担了自己的压力,让自己的权位稳固。
一朝垮台,他赵普就凸显出来了,简直是被架在火炉上烤。这才多久,他对卢多逊竟有种思念之情了......
感受到自身的尴尬处境,赵普已经不止一次地向刘皇帝请示,希望能增补宰臣,分担职权,以免怠误国事。
甚至还提出了几个人选,比如宋琪、石熙载、李昉这些老臣,但刘皇帝都没有给出一个正面回应,只说还需思量,综合考虑。
当然,在刘皇帝考虑好之前,那国事,还需赵相公费心操持。看起来大权独揽,一派独大,实则危机四伏。
且不提在上边盯着的刘皇帝,太子刘旸以及那些勋贵元臣,都无形地制约着赵普,聪明人自然都能察觉到赵普的不妙。
太子也就罢了,这些年理政,两人配合得不错,关系也良好,但是其他人,想要打倒他,取他而代之的,绝对不少。
当然,处境再是微妙,赵普依旧尽力维持着目前的形势,意图通过忠心耿耿,打消刘皇帝的顾虑,宰相之尊,何等荣耀,何等威风,如何能够轻易地割舍。
但不断的试探下来,赵普的心却在不断往下沉,愈不自安。他也知道最好的选择是什么,然而,即便向刘皇帝隐晦地表明意愿,仍旧没有得到认可,用刘皇帝的话说,朝廷需要他。
赵普日子,当真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