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末之虎> 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雅文小说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
  

  那就是,现在以德军总司令西摩尔为首的八国联军,在打进京城后,这京畿一带,便已是德意志帝国的领土,这京津冀一带的百姓,从此便成了德国人了。

  而为了进取中原,一统天下,德意志帝国的威廉二世皇帝决定,将德国首都从柏林,迁都到北京,以为定鼎中原之势,从而再效满人故事,亲率王师,一统华夏。

  而威廉二世为了巩固将来在北京的统治,故愿意大力笼络中国的读书人,愿意也给他们一次科举考试的机会,从而选拔英材,为志在吞并华夏的德意志帝国,驱驰效力。

  这个消息传来,在全体在京的读书人大为兴奋,他们在彼此的闲谈中,都对那远在欧洲柏林的德皇威廉二世,大加称颂,极尽拍马之能事。

  “旷古贤君。”“命世之主。”“雄君伟略。”“千古一帝。“等等肉麻词汇,被读书人一一贴在德皇威廉二世的身上。

  真不知道,远在欧洲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威廉二世,听到在东方中国的读书人,对他这般肉麻吹捧,却是该作何感想。

  甚至还有人考证出,这德皇威廉一族,是黄帝第三十五子西迁,与当地的日耳曼土人相结合而成,乃是正宗的炎黄血脉,汉家苗裔。并专门为威廉二世,撰写了一篇《吾皇得位最正赋》以表忠心。

  “……故德皇一系,身为炎黄后裔,乃统王师,东归故土,收拾华夏旧地,重整九州山河,岂不宜哉?吾皇之得位,可谓至正矣!……“

  不料,这些读书人早也盼,晚也盼,却总盼不来德皇迁都北京,也盼不来德国举行科举考试。

  这几个月过去了,德皇没来,身上的盘缠倒是快用尽了。

  一些读书人急了,遂联名写了奏折,结队去了德军司令西摩尔处,要求他将这奏折上报给德皇,要求他尽快迁都,尽快在京城举行科举,选拔士子。

  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最终还是被那个呆板生硬的德军司令西摩尔,终结这些读书人的幻想。

  西摩尔严肃地告诉他们,德皇根本没有统治中国的愿望,绝对不会把德国首都从柏林迁到北京。

  另外,德皇对他们这些留着猪尾巴的士子也毫无兴趣,根本就没有在北京举行科举的打算。

  接下来,西摩尔下令,让德军士兵将他们当成捣乱分子,全部强行赶走。

  这下,读书人的梦想破灭了,很多人便开始破口痛骂,德国人的无情无义和失信天下,怒斥这些不服王化的蛮夷之辈。

  这场德国举办科举选士的闹剧,至此终告结束。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胡适博士还在为这个故事而感叹。他在文章中调侃道:“西摩尔乃一蠢人也,若其真上报德皇,实施吞并中国之政策,再效满人故事,招揽中国士人之心,则余只恐今日,我等皆为东方德意志之臣民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对于这些读书做官为已任的士子来说,在谁的手下做官,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已能有当官的机会。

  想想看,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皇帝,都有中国士子一厢情愿地投效驱驰,那现在打着明朝唐国公旗号的李啸,要招揽这些人,只会更容易得多。

  只不过,李啸对他们的选拔,并不和明朝一样,要他们写八股文,而是以策论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相关考察。

  李啸本人,还亲自设计了几道考题。

  1、何为华夷之辨?大汉民族的根本特质是什么?如何让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共生,最终同化?

  2、中华与泰西诸国相比,最大优势为何,最大差距为何?

  3、如何兴业安民,如何教化百姓,如何根除贪墨腐败?

  4、以你看来,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分别为何,要如何扬长避短?

  5、以你自已的观点,试谈当下要如何扫灭流寇,如何驱逐鞑虏。

  应该说,这几道题,其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士子,就可能有一千种看法。

  这种新颖的考试手段,与死板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相比,简直就是一泓飞瀑与一潭死水相对比。

  而且,从这几道题的设计上来看,李啸希望能从这些士子中,选拔出的是那种不读死书,知识面广,对事情有自已独立思考与见解的优秀人材,而不是那种寻章摘句,只会硬套八股,除了会读死书外百无一能的腐儒。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