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风起龙门演义> 29 峄县首富(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29 峄县首富(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朱木石笑笑又道:“崔老先生见其子身入翰林,人前更觉显贵,高兴之余,便着力经营了一个翰林府,占地也得有十五六亩吧,那亭台楼阁,精致之处……,不说也罢。家业大了,就需要人手守卫。崔老先生置买洋枪洋炮,办了保家局子,守家护矿。可以说为了这份家业算是操碎了心……”

  李燕高淡淡的道:“那又能如何呢?终了也不过一抔黄土掩身,纵是帝王将相也得走这一条道。”

  王三台正欲反唇相驳,却见朱木石微微摇了摇头,当即收口。

  朱木石:“有道是,老子挣钱,儿子花。崔老先生谢世后,偌大一份家业便到了崔翰林手中。这崔翰林官也不做了,在家族之中安心做起族长来。平日里没事时,便琢磨如何花钱。请人设计并扩建翰林府,名花异草常有,假山流泉在目,奇鱼珍禽不断。这一建就是十五六年,当真是钱如流水手中过,岁月静好园中留。”

  “崔翰林把这新扩建的园子取名‘似园’,平日里于园内琴棋书画消磨时光。也作作诗文,像《宦游诗草》、《似园诗集》便是他的大作。”

  “以上所说皆是崔家内部的事,都是为自己所做。如果说崔家为社会所做之事,有一件颇值得一提,那就是民国二年,崔翰林捐出耕地上百亩作为公田,办义学一所,这就是‘齐村义学’。有了这所义学,附近孤寒学子便可免费入学,识文断字。故而这算是善举一桩吧。”

  “如果说还有一事可提的话,那就是讲学。翰林崔广沅是个有学问的人,还记的吗,‘峄阳书院’,县城北门那个,那个地方,他常去讲学。这是他为峄县人做的第二件事吧。”

  王三台:“县城北门的确有一个‘峄阳书院’,曾经改名为‘峄阳学堂’,现在改名叫‘峄阳小学’了,是吧?”

  朱木石:“不错,是这样,王兄曾经去过?”

  王三台:“只是打门口路过,却不曾进去,记得不是太大。”

  朱木石:“不大,一间‘堆石书屋’,五间讲堂,几间住的地方,建于乾隆年间……,是乾隆十六年吧?!也就是仅供二三十童生吃饭、学习、休息。不只翰林崔广源在内讲学,但凡名士都被邀请。另一位光绪年间进士王玉天也在此讲学。”

  王三台:“王玉天?”

  朱木石:“此人热衷于政治,这一点可与翰林崔广沅不同。他思想上有些守旧,看不清时代潮流,曾做过张勋幕僚,为复辟四处奔走。为乡里所做之堪值一提的是编纂过《峄县志》,二十五卷,受县令王振录所邀。”

  李燕高:“提到书院,我滕县也有一所,叫做‘道一书院’。相传建于元朝大德年间,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了吧……,最初叫做什么‘性善书院’;明朝天后年间重修时,加了一个‘道一堂’;乾隆年间重修时,这‘性善书院’才称作‘道一堂’;光绪元年,县令洪用舟重建,一个四进的大院子,讲堂为主,另外讲堂两翼光考棚各有十八间。较有气势。”

  朱木石:“这个书院早啊,滕县历来人文荟萃,不是没有原因,从这书院所建年代便可窥其一斑。”

  王三台:“不只早,而且规模很大,把峄县城的‘峄阳书院’和台儿庄镇的‘兰陵书院’加起来,也没有一个‘道一书院’大。”

  李燕高:“这个‘兰陵书院’也不是很大,比那个‘峄阳书院’还要略微小一些,是吧?”

  王三台:“是比‘峄阳书院’小,而且创建的年代也比它晚,晚了三十多年,不过都是乾隆年间,当时的县令……,那个创建它的县令……,叫……,叫……张玉树吧。”

  李燕高:“是张玉树,王兄,真难为你了,还能记得。”

  王三台:“呵呵,李兄,不是你小看我,实在是这张玉树在咱峄县口碑太好,我就用心记了点。他是陕西武功人,在咱峄县,他当这县令他都当了三任。三任!一个地方三任,一般人想都不要想。为什么啊?大清朝有律令啊,一任三年,不得连任,可人家就是干了三任。”

  李燕高奇道:“这就怪了,他背后有人?”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