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乃公刘邦> 第25章 制造水转大纺车(上)(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5章 制造水转大纺车(上)(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大纺车包括人力操作的大纺车和畜力操作的大纺车,形制相对小纺车要大得多、锭子数量很多。

  大纺车纺纱在元代之前就有了。相对于小纺车而言,具有锭子多,形制大的特点。现存最早关于大纺车的记载见于元代《王祯农书·衣器图谱》。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亦有介绍,清末卫杰的《蚕桑草编》中也介绍了江浙水纺车(这里的水纺车指大纺车,并不是水转大纺车)。大纺车一直沿用到近代,直到近代纺纱机出现才退出历史舞台。

  水转大纺车和大纺车结构大体相似,它比大纺车多了一个驱动水轮,它的图像信息仅出现在《王祯农书》中。水转大纺车似乎在元代存在过,但是它却没有大纺车那么幸运,据相关文献考证,它似乎在明代就已消失。大纺车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纺纱,而水转大纺车以水力为动力纺纱,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可以说,自动纺纱机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质变。1769年,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方定型并推广,嗣后克隆普顿又将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加以改进并结合,于1779年发明出更优良的改良水力纺纱机――“骡机”。自此以后,英国纺织业便在大机器生产的道路上一路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头工业部门。因此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通常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只是,水转大纺车,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啊!

  关于古代纺纱的历程,刘邦并不知情,他只是有什么就想到什么了,反正在那未知的记忆之中,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比这个时代的东西要强很多。

  在他那未知的记忆中,唯一烂熟于心的是那四次工业革命,似乎还是有人要求它强制性记忆的。

  “老三,就一定需要用水力去转动它吗?若是这台纺车到了没有水的地方呢?”

  刘邦沉思了一会,说是说沉思,实际上就是在那未知的记忆中寻找记忆,很快,他抬头,看着刘喜,道:“其实人力,畜力也是可以的。”

  “我之所以思考用水力,是因为我们沛县的水源比较丰厚。”

  “其次,我们这里的人比较少。不只是我们这里的人少,我估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因为战乱,人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做东西,能不依赖人力尽量不要依赖人力,况且暴秦征了那么多年的例子摆在那里,我们可不能重蹈覆辙。”

  “当然,如果水力驱动纺车在有些地方行不通,我们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可能要做很多款纺车出来,比如我们用水力转动它,那我们就做一款水力转动的;如果用风力去转动它,那我们就专门设计一辆用人力转动的纺车。”

  刘喜点了点头,看起来似乎是明白的样子,实际上还是不明白刘邦在说什么,因为刘邦的思想实在是太超前了,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一直以来,都是刘邦出脑子,刘喜出力。

  接下来,刘邦指挥刘喜把整个脚踏纺车拆了,拆成一个个部件,然后刘邦凭着未知的记忆,再加上一些自己的记忆,开始改造。

  “二哥,锭子多做几个,既然不用人力了,那就做多点,这样一次纺织的纱就可以多一点。”

  锭子是纺纱机上的主要部件,用来把纤维捻成纱并把纱绕在筒管上成一定形状。

  考虑人手不够,刘邦又把卢绾叫过来了。

  卢绾并没有像其他兄弟们那样,跟随他们去训练士兵,或者加入起事的队伍里,在雍齿的号令下进行训练。本来他应该要去的,只是被刘邦拦下来了。

  “大哥,你终于记起我了啊。”

  卢绾的表情非常衰,他抱怨道。

  “呵,你以为打仗很好玩?我是怕你哪天在战场上丢了胳膊腿,不好交差。”

  刘邦怒怼,因为好兄弟一点都不理解他。

  “可是樊哙他们......”

  卢绾还未说完,刘邦立马打断了他的话:“你这傻脑袋,你还不知道我偏袒谁啊你!”

  他伸手猛地拍了卢绾的脑袋一下,并白了卢绾一眼。

  卢绾捂着脑袋吃痛,很明显,他的心里还是有些憋屈的。

  是啊,卢绾可以说是他关系最好的一个,他是真怕这个好兄弟死。

  原先的脚踏纺车,刘邦最多只弄了三个锭子上去,而这一次,他打算弄几十个锭子上去,这样的话,一个人同时可以干很多个人的活了,而这些多出来的人,也正如他刚才跟刘喜所说,可以让他们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