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0394章: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0394章: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这时。

  张方平拱手道:“官家,我们是商量好了,但臣预计狄汉臣恐怕会请辞枢密使之位。”

  对一名武官而言。

  这个位置的压力非常大,被一群文臣监督找茬,那是必然的事情。

  在赵祯思索时,曾公亮笑着站了出来。

  “官家,臣觉得狄汉臣拒绝实属正常,臣建议官家退回他的请辞奏疏,退回至少两三次后,再让景明去说服他。”

  “如此做,既能彰显官家对有功武官的重视,也能减少朝堂官员的反对之声。”

  众相公都白眼看向曾公亮,心中道:“这個老狐狸,想得真周到。”

  其实,此次曾公亮的损失最大。

  众相公都很倾佩他这种“让贤”的做法。

  若日后狄青在枢密使之位上做出大功绩,曾公亮让贤之事,必然会成为后世的一桩美谈。

  赵祯笑着看向苏良,道:“苏卿,可以吗?”

  苏良胸膛一挺,道:“没问题。”

  赵祯又道:“日后需要台谏主官来开内会时,苏卿也来吧!”

  “劳碌命……哦……不,臣遵命!”苏良拱手。

  顿时,众人都笑了起来。

  自苏良入殿后。

  赵祯与众相公根本就没有将他当成从七品的左正言,还是将他当成“御史中丞”来用。

  ……

  翌日,近午时。

  赵祯命中书下诏,将曾公亮降为枢密副使。

  缘由为:曾公亮欲将精力放在兵书兵法编撰和兵器火器的制造领域,无暇顾及枢密院全局。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为狄汉臣让位呢!

  ……

  十月初十。

  中书省开始颁发各项诏令。

  对平叛的将士、官员进行论功行赏。

  狄青擢升为枢密使,赏赐宅院一座,金银、丝绸、瓷器等数车。

  狄青的部将们也都是官升一级到两级,得到了重金奖赏。

  参战的士兵们都得到了奖赏。

  战死者,地方官将亲自护送其灵柩返乡,并对其家人进行重金抚恤。

  广南两路抗击侬智高有功的官员都得到了升迁,弃守的官员也都受到了严惩。

  侬军抢掠过的州县,皆免田赋两年,对部分帮助抗击侬军的百姓,也根据功劳,免除徭役一年到三年不等。

  ……

  杨文广、杜雷、孙胜等将士虽是跟着苏良伏击了交趾,但作战勇武,护卫苏良有功,也都得到了厚赏。

  午时。

  赵祯还专门设宴,款待了狄青和其麾下勇敢作战的将士们。

  至于交趾之事。

  赵祯先是命中书写信,告知了他们对主罪之人苏良的惩罚,而后又在边境增设三座榷场。

  交趾王李德政肯定不会满意此类惩罚。

  但当下交趾已被打得半残,又畏惧大宋的火器,根本不敢提出不满意。

  ……

  庆功宴还未结束,便有官员开始上奏,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

  赵祯将这些奏疏全部退回。

  与此同时。

  狄青回家后,也立即撰写奏疏,称自己不宜为枢密使,恳请继续驻守西北,使得范公归朝。

  他将奏疏呈递禁中后,自然也是被退了回来。

  ……

  十月十三日,朝堂民间一直传播着狄青不宜担任枢密使的声音。

  而狄青也已经三次请辞,但皆被拒之。

  近黄昏。

  苏良还没去规劝狄青,狄青倒是先来了苏宅。

  “狄枢相大驾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苏良见到狄青,便是一脸笑容。

  狄青抱着一摞奏疏,愁容满面。

  “景明,别打趣我了,我就是个粗人,哪里能任枢密使,是不是我写的请辞奏疏让官家不太满意,所以才退回来,你快帮我润色润色!”

  苏良将狄青请进书房,倒上香茗。

  狄青将退回来的三份奏疏递给苏良。

  苏良看都未看,便将其放在一旁,然后望向狄青。

  “汉臣兄,枢密使乃是武将的最高职位,依照你的功劳,完全可任此职,为何要辞呢?”

  狄青有些焦急地说道:“景明,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陈桥兵变才过去不到百年,我若任枢密使,那些文人官员还不找茬使劲弹劾我。再说,我若待在汴京城,可能就是个摆设,不如去西北操练士兵,让范公归来呢!”

  苏良摇了摇头。

  “范公才去西北没多久,不能来来回回这样折腾他!”

  “官家命你任枢密使,不是当摆设的,而是要委以实权,让你总领全宋之兵。”

  狄青的脑袋摇的就像拨浪鼓一样。

  “景明,为兄虽然不怕死,但若死在朝堂的尔虞我诈中,恐怕不值得。”

  “这些年,我经历太多文官的鄙视了,我们这些做武将的,最好就是服从命令做事,你让我参与到朝堂论政,重大军事决策中,恐怕我……只会一言不发。”

  狄青因罪充军,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上。

  他最清楚的就是文官和武官的区别,从来都不会逾矩一分。

  苏良想了想,接着道:“汉臣兄,那是过去的规制,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不久的将来,我们必然会与辽夏有一场大战,西夏不足为惧,但是辽国却不容小觑。我朝仅仅西兵能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南境稳固,万一高丽、东瀛帮助辽国来攻呢?万一在我们攻打西夏时,吐蕃诸部来添乱呢!”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