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79黄金时代> 第29章 新闻学(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9章 新闻学(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刘蓓的父亲是导演,母亲是话剧演员。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被姥姥带大的,报考戏曲学校是她自己的主意,她妈哭着喊着不让考,那也没好使。因为这种学校封闭,一上就是八年,毕业肯定包分配,什么都不用愁。

  可能正是这种成长环境,让她从小就很独立,非常有主见。

  次日,晨。

  六个小演员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坐公交来到了前门箭楼。

  说好了不用化妆,不用穿戏服,简简单单的唱几段就行,谁也没想酬劳这回事,供饭就很满意。

  现在戏曲演员也都有单位,单位组织演出卖票,但跟他们没关系,每月拿工资的。谁要是私下接活,收人钱财,那问题可大可小……

  黄占英知道有几个孩子要来,热情的不得了。

  “吃早饭了么?”

  “我们特意煮了鸡蛋,来先垫垫!”

  “也不知道你们什么规矩,能不能喝茶,不行就给你们烧点白开水!”

  早上顾客不多,黄占英跑到摊位前,大嗓门派上了用场:“瞧一瞧看一看呐,过路的麻烦停一停,今天我们请了戏曲学校的学员来演出,一为回馈大家,二也热闹热闹。

  我们卖了这么多天茶,多亏了大家支持才能坚持下去,先在这谢谢了!”

  这么一喊,瞬间围了好几层。

  就在这简陋的场地,喧嚣的环境,几百年的箭楼下,一位十八九岁的小演员走上来,略带紧张的开口,来了一段《穆桂英挂帅》。

  头些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都不让唱了,现在才陆续恢复,形成了样板戏与传统戏并举的局面。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好!”

  “好!”

  唱的自然青涩,加上紧张就更别提了,但人群掌声雷鸣,极给面子的喝彩。

  缺乏娱乐啊!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传统戏曲最后的辉煌。

  简单说,就是市场好,戏曲演员有跟影视明星同样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戏曲不是小众,而是大众娱乐。

  后世就不行了,都变成小众了,只在个别地域还留存着火苗,比如豫剧。据说豫剧是唯一一個,不用国家拨款就能养活自己的剧种。

  于佳佳咔嚓咔嚓拍照,记录着一个个瞬间,这都是踏上大记者阶梯的砖石。

  而她突然一愣,赶紧拍了拍陈奇。

  “哎哎,有个洋鬼子!”

  “哪儿呢?”

  “那边那边!”

  陈奇一瞧,果然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兴致浓厚的正往里挤。

  “活该你走运,老外都让你碰上了!”

  …………

  话说今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中国领导人访美,好人卡特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100名不同肤色的美国儿童,用中文唱《我爱BJ天安门》,一时传为佳话。

  之后,美国也派了个国会代表团过来访问,老逼登就在里面,他当时是参议员,还游览了长城。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谁又能想到40年后,他会变成美稀宗呢?

  中国已经对美国人开放了签证,一些艺术团体、记者、摄影师、少量游客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他们拍了大量照片,带回去给美国的报纸,毕竟咱们国家现在太神秘了,全世界都想了解。

  伊芙·阿诺德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美国一家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当知道可以来中国后,迫不及待的提交了申请。

  很快就通过了,而且她还得到了一个特别对待:签证有效期延长6个月,她可以以游客的身份,经国家旅游局安排,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来的时候还是冬天呢,她拍到了火车站里的乘客,雪中的十三陵,工厂里的女工,完了又往南走,参观了青岛啤酒工厂,还去了上海。

  转了一大圈,刚刚回来。

  伊芙准备这几天再拍拍京城的胡同,然后就回美国,于是就看到了眼前的一幕。

  “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这里没有这个摊位?”

  “没有,可能是新近开的。”

  “哈,我要过去问问!”

  陪同的翻译无奈,只得跟着往里挤,国家让这帮老外进来,是想让他们看看改革开放的中国,他们对大场面固然感兴趣,但更喜欢拍一些小的东西。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